遇到問題就跳槽?想清楚這三點再決定
前幾天,朋友阿雅跟我說準備離職了,趁著節(jié)前容易找工作,讓我?guī)兔α粢夂线m的工作機會。我感到很驚訝,問她:“你不是才升職為行政經(jīng)理嗎?公司業(yè)務也在風口上,正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為什么突然就要離職?”她情緒激動起來,語氣急促地說:“正是因為這個,上任后我才發(fā)現(xiàn),這就是個爛攤子,部門工作一團糟!制度嚴重缺失,沒有標準化作業(yè)流程,領導指令也不明確,員工又不愿改變,工作根本無法推進,不走留著干嗎?”聽著她噼里啪啦一通抱怨,面對亂如麻一團糟的工作,仿佛跳槽離開成了唯一的解。實則不然,任何一項工作都會遇到各種問題,我們工作的價值更多考察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若習慣性用跳槽來逃避問題,不但對個人成長毫無裨益,而且大概率會深陷跳槽的坑里無法自拔。
一言不合就跳槽 十有八九“掉坑”里
臨近年末,是否選擇跳槽已經(jīng)成為職場人心理活動的主旋律。我作為HR從業(yè)者,不夸張地說,當下幾乎每周都能收到離職申請,盡管離職原因千篇一律地寫著“職業(yè)發(fā)展需要”,然在離職面談環(huán)節(jié),用心交流后就會發(fā)現(xiàn)引爆離職的動機卻是千奇百怪的。前兩天,有個入職剛滿半年的女生,拿著離職申請來找我,說:“剛?cè)肼毠緯r激情澎湃,每天都很充實,覺得自己定能成就一番事業(yè)。半年過去了,人也疲憊了,工作也沒有熱情了,完全變成了混日子,此時不走更待何時?”斬釘截鐵般的決絕,完全不留任何回旋的空間,仿佛跳槽早已經(jīng)是“家常便飯”。工作不開心要跳槽、工資太低要跳槽、得不到領導重視要跳槽、無法融入周邊同事要跳槽等,一言不合就用跳槽跟過去做切割。在各種外界因素的驅(qū)動下,很多人會誤認為跳槽是快速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以為通過跳槽就能獲得工資高、福利好、離家近的好工作。不可否認,有目標、有規(guī)劃地跳槽,確實會降低職場沉沒成本,幫助職業(yè)呈螺旋狀上升;但缺乏自我認知的盲目跳槽是不可取的,沒有規(guī)劃、不了解自己,純粹是頭腦發(fā)熱的跳槽,十有八九就會掉入坑里。《奇葩說》選手梁秋陽曾說過:“在職場,我們要學會的第一件事,就要學會分析和評估,謹慎選擇辭職時機,理性退出,這對我們的人生都有指導意義。”小羅是我在校招時,千挑萬選出來的管培生,飽有潛力的她經(jīng)過兩年的沉淀成長,扎根招聘模塊的鉆研學習,已成長為招聘主管。但在年初時,她竟然跟我提出離職,原因是讓她輪崗去負責績效模塊,她覺得是出力不討好的工作,而且問題諸多,預估自己無法勝任。遇到問題就用離職來逃避,對此我是不太高興的,但作為她的職業(yè)引路人,覺得這樣放棄太過可惜。于是,就跟她來了個一年之約,在新工作開展中,給足專業(yè)指導和資源支持,她負責大膽去試錯、去突破,出了問題我負責來兜底。果不其然,她夠努力,也夠爭氣,目前在績效模塊做的游刃有余,已經(jīng)成長為一名合格的HR多面手。有人說:“世上工作有千萬,這里不行咱就換,何必要委屈自己!”這話聽上去瀟灑又恣意,但換來換去,只能養(yǎng)成干不了就跑的跳槽惡習。在工作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但“打不過就跑”絕對不是我們提倡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最簡單的就是逃避問題,表面上看是遠離了紛擾和糟心之事,但問題并未得到真正的解決,它依然會以新的方式跟隨著你。假如眼前的工作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而我多少有點“社恐癥”,選擇跳槽就等于“社恐”消失了嗎?并不會。與其短暫的逃離,不如勇敢地面對問題,找準問題的核心點,全力以赴去找尋解決方案,這才是職場人正確的成長方式。“行政接待要高標準嚴要求,會議布置要夠檔次;——可是其他部門并不配合;”“請在下午兩點將講話稿寫好給我;——可是自己真的分身無術;”“你們的制度和流程到底何時才能規(guī)范起來;——可是真的人手不夠;”“無論如何,明年的業(yè)績指標一定要上浮20%;——可是眼前已經(jīng)是極限了;”諸如此類,大大小小的問題,讓人很是糟心。總感覺太多的問題要解決,又分身乏術,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實不過是被問題的數(shù)量蒙蔽了雙眼,自己先亂了陣腳,莫名增添了不少心理負擔。當工作中遇到一堆問題時,成熟的職場人往往會選擇沉著冷靜應對,清空大腦,拿起紙筆,對問題進行盤點和梳理。采用便簽紙將所有問題進行羅列,一個問題一個便簽,將問題進行可視化管理,按照問題的重要性、緊迫性進行分類規(guī)整,盡可能理出問題的主干線,抓住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再去尋找解決方案和對策。在對問題盤點梳理后,需要進一步理清問題的邊界,弄清楚哪些是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可以解決的問題,而哪些是需要跨部門協(xié)作、或者領導支持和協(xié)調(diào)才能解決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問題的邊界決定著責任主體不同,自然解決問題的方案也不盡相同。面對問題的責任歸屬于自己時,推薦使用5why分析法,是指針對一個問題點連續(xù)以5個“為什么”來追問。采用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方式,盡可能規(guī)避主觀假設和邏輯陷阱,沿著因果關系的鏈條,直到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相應的解決方案也就躍然紙上。面對需要跨部門協(xié)作、或多方面合力才能解決的問題時,要學會避免視覺窄化,盡可能跳出問題的范疇,用俯視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對問題進行抽絲剝繭,有意識地屏蔽外界過多的干擾信息,找到問題癥結所在,才能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正如文初寫的,我的朋友阿雅,她一直在抱怨領導的指令不清晰。問她有沒有跟領導溝通過實際情況,她是這樣說的:“當然有,每次問他想要怎么處理,他都含糊說不知道,讓我自己看著辦。可是,我并沒有管理經(jīng)驗,也沒有接受過培訓,哪里知道怎么處理?”顯而易見,她試圖將問題還給領導,自己只想按部就班做好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但這種做事方式是很難得到領導賞識的。在管理學上,有個“責任的猴子理論”,是指在一些企業(yè)中,員工會不自覺用“問題猴子”來應對管理者,試圖進行責任轉(zhuǎn)移,以此作為卸責,卻不知這是極不討喜的工作方式。工作的本質(zhì)就是價值交換。當問題清晰明朗后,我們需要做的是帶著問題和解決方案來找領導,至少提出兩套以上的解決方案給領導拍板。從領導的角度,他們期望的是員工可以獨立解決問題,而不是遇到問題就親自上陣,這會嚴重擠壓自己的思考時間。從員工的角度,要遵循“先完成再完美”的原則給出解決方案,及時匯報,讓工作結果和工作量透明化,又能讓領導及時掌握工作進展,自己的工作能力又可以提升,一舉多得。職場成長本就是升級打怪的過程,只有經(jīng)歷過崩潰重建,才能獲得經(jīng)驗值的增長。當工作中出現(xiàn)一團糟的情況時,我們要理性去正視問題,把問題看作是提升自身能力的機會。彼時就會發(fā)現(xiàn),跳槽大概率早已不是你的唯一選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