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幾個問題的重合體,雖然看上去就是一個“無良老板”克扣利益的,但深究下來是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老板對于人力資源有多懂,其實本質的問題是,老板到底對于人才是咋么看待的。其實很多小作坊的制造業對于人才從來沒有什么看待,就是人員而已,人力資源其實是人力工具,即勞動力工具。很多老板雖然沒有學過資本論,但也切切實實就是資本主義。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要求員工先創造業績,公司再給與回報了。我們就假定最有良心的老板,答應員工創造多少業績,扣除其他資源成本都會返還給員工,但老板還是有時間上的利潤的。舉個例子:員工全年給老板創造了100W的業績,扣除水電原材料等等費用是60W,員工全年的工資是20W,年底老板給員工40W的獎勵??瓷先ダ习搴孟裉澚耍瑢嶋H上老板拿著著40W先做了投資理財,可能早就不是40W了;就算是完全理想的狀態,老板都還有時間帶來的毛利率。但真實場景往往更加殘酷,老板只會用最保守的策略,因為員工在意的從來不是勞動價值,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就非常好理解為什么“資本論”的老板會選擇高調的把奉獻這個名字放出來,因為只要有人創造了超過別的業績的資本,那么其他同事都無法再按照原來的產出來要求追逐社會平均的薪酬增長了。你看,這不就卷起來了么?千萬不要覺得,老板很傻,不懂員工,其實老板非常的精明,只要一開始就高調闡述奉獻型,就可以營造一種卷的模式;至于咋么搞到這些人,是HR的事情,因為HR也是員工,也要奉獻啊;
第二個問題,奉獻型員工的定義;其實把老板的心態琢磨透,那么奉獻型的定義也就出來了,人傻事多! 只有人傻事多不計較的人才會被樹立成標桿。用一些案例來闡述就是:
大家這樣子一盤,會發現,這些同事本來就在大家的身邊;這些同事會像鯰魚一樣瘋狂的帶動大家,也會裹挾著大家一起往前走。所以職場會出現一個神奇的現象:
鯰魚群是刺猬群:鯰魚們精力太旺盛了,就想要互相刺一下;
白水群跳進來鯰魚:水花亂濺,水都流失了;
第三個問題:HR對于這個主觀看法,其實只要正常的就知道,招聘奉獻型員工只是開始,一個擅長“資本論”的老板,接下來的手段就是一系列組合拳。梳理奉獻型的標桿,給到更高的目標去達成,慢慢清理掉不那么積極的員工。當然,這些也會對HR適用,招聘招不到奉獻型的員工,就會被老板認為不夠奉獻;所以正常的心態是擁有多少薪資就完成自己份內之事,這其實是對所有人的一種好處,因為系統之所以存在,就是系統本來就是有自身的規律,牛人也不是越多越好的;
基本上把老板企業,奉獻型員工,HR三方的視角都分析了一遍,比較負面但是真實。但需要回歸現實,站在“資方”角度的HR,要咋么完成相應的工作。在這之前,先稱述幾個觀點,老板創業,本身就是資本游戲,所以使用“資本論”的老板沒有十萬也有九千,千萬不要覺得這位老板是個奇葩,只是有些方式更加隱晦但本質是沒有變化的,只要是打工人,就不大可能逃離,只是可以看問題的角度更加多源;再來說具體的解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