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網友說在找工作的時候,對方公司問他什么時候可以到崗,他說交接需要一個月,一個月后才能到崗,對方就沒要他。
為此,他很困惑,如果下一次面試中被問到崗時間,該如何回答呢?是越快越好嗎?
在面試到下半場時,我們都會被面試官問到到崗的時間。
這是面試即將成功的信號,但也埋著雷。如果這個問題回答的好,不一定能100%拿到offer,但是如果回答不好,一定會100%影響你拿到offer。
所以我們先來看看該如何避雷——
1. 急迫型候選人:“隨時都可以,明天就行”
急迫型候選人常常都有這樣的誤區:他們總覺得只要到崗的時間足夠早,就一定可以將其他候選人PK下去,所以恨不得面試結束后馬上入職,將位置占住。于是當面試官發出詢問時,他們便立刻示好,積極回應,以顯示配合度,將公司放在第一優選。但在面試官看來并不是這樣。你表現得太過著急,對這份工作的強烈渴求,會讓他們懷疑你是不是“高攀”了,繼而會重新考慮是否給你發offer。就算最后勉強發了offer,到談薪的階段,也會因為你太渴望這份工作而被壓價,影響未來定薪。2. 耿直型候選人:“還有別的offer,暫時不能確定”還有一些在面試的同時,也拿到了別家公司offer并進入入職協商階段的候選人。因為有更多的選擇,所以想要對比之后再做決定,但是萬萬不能在面試官前將心里話全說出來。你以為這樣的表達可以讓自己看起來十分誠實可靠,還能顯得自己優秀又搶手,可以為后續談薪加碼做鋪墊。對不起,想法是好的,但傳遞給面試官的第一反應,是他們公司并不是你的優選。沒有人愿意做備胎,招聘的時候更是如此,與其等著你,不如錄用將他們放在第一優先的候選人,讓你自動出局。3. 高冷型候選人:“等手上項目完成,再過兩三個月吧”還有一些候選人為了顯示自己不著急,“不差工作不差錢”,在談到崗時間時,會以手上正在進行的工作為由,拉長戰線。一方面顯示自己靠譜負責,在原公司的不可或缺;另一方面,也想試探看看公司對自己的渴求度,反客為主,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雖然是打得一手好算盤,但面試官也不傻。公司的招聘是有時效性的,一般一個月左右已是上限,大多數職位都不可能為了等一個候選人冒這樣的風險,急需用人的公司根本等不起。如果你這么說,那在面試官看來你不確定性太大,即便很合適,也會再去找時間更契合的候選人,而不是等你兩三個月。
王楠在面試被問是否可以盡快入職時,沒有立馬答應。反而告知HR可以盡快爭取,但涉及到工作交接需要時間,自己雖然離開了,但還想有始有終,將手上工作順利交接,避免后續麻煩。王楠的話讓面試官覺得她是個很靠譜的人,并且有責任心。即便希望她盡快入職,但還是給予了足夠的交接時間,印象分拉滿。每家公司在招聘時,除了工作能力,通常是最看重責任心。你對上家公司的態度,也會映射到未來的工作中,以合理的方式適度表達,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當面試官詢問王悅是否可以在兩周之內入職時,她委婉地表示可能性不大。作為正在進行的項目主導人之一,她的離職勢必會對項目進展有影響,在領導找到合適接替人選之前,不會輕易過早放她走,所以時間的敲定,還需要回去提離職后,再和領導爭取,看能不能爭取在三周之內入職。這樣的回答無形間傳遞了幾個信息:首先,我很有誠意,哪怕可能不符合一個月交接的規定,也會為了入職新公司盡力爭取;其次,我能力很強,領導是不愿意放我走的;最后,我是能夠獨當一面,將來也會為公司創造價值。薇薇是裸辭休息一段時間后才找的工作。到下半場面試,自然聊到了入職時間。面試官詢問薇薇是否著急入職,大概入職時間是什么時候。其實在面試中薇薇就了解到,她面試的職位是即將休產假的員工替補,距離該員工正式休產假還有月余,所以她回答道,并不著急入職,可以多些時間調整準備,不過好在目前沒有什么事情,假如公司需要她提前入職,也完全可以配合。這樣不卑不亢,舒緩有度的回答瞬間贏得面試官的好感,相比其他候選人著急上火般的“催命”,薇薇在一眾資質差不多的求職者中瞬間脫穎而出,順利拿到offer。對于已離職的求職者而言,空窗期有時相對難熬,很多人休息一段時間后,迫不及待想趕快進入到下一份工作中,而你的急迫和緊張,也會在面試中傳遞到面試官那里,引起焦慮不適的共鳴。所以當面試官詢問入職時間時,千萬不要表現的過度急迫,恨不得當場簽賣身契,馬上入職。而應該端得住,用最快一周或者如果公司需要,自己也可以調整時間,把問題拋回給HR,而不是讓自己看起來火急火燎。只要掌握其中的竅門,不僅可以助你收獲offer,也能給自己談一個好價錢,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