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費打工”登上熱搜。
一位網友稱發完4666元工資,卻計算出每月因上班多支出相近費用。工作一個月,干了個寂寞。
更有人月入幾萬,但除卻租房還貸、吃穿住行、社交后所剩無幾,甚至貼錢上班。大家紛紛調侃工作的意義,自嘲“只要我努力工作,老板一定能過上他想要的生活”。
在該話題的投票中,選擇“正經歷自費打工”的人數與反方之比約為10:1。
可見,“自費打工”現象不僅扎心,更具相當高的覆蓋率,如何擺脫這種尷尬處境,成為職場人亟待厘清的重點問題。
職場人為何會陷入“自費打工”的處境?
1、收入結構單一,抵御風險能力差
原公司行政專員小婁,轉正后恰逢總部到分公司內部進行選拔,小婁躍躍欲試,期待更大的舞臺。
宣講會議結束,她湊巧聽到主管對總監說:“小婁工作認真努力,但性格稍有偏執,建議留在分公司多歷練后,再輸送總部……”
之后一年,小婁被派往各個項目熟悉業務,可工作內容越下沉,小婁偏內向古板的性格就越難適應。本職發展不見起色,同事建議她嘗試成本不高的副業,增加收入,也能多些底氣。
她卻對主管當年的話耿耿于懷,相信只要“死磕”下去,一切都會好的。
不料沒過多久,公司受疫情沖擊準備裁員,恰逢小婁因心態不佳頻頻出錯,不幸登上了裁員名單。既往工作成績平平,加上沒有額外收入加持,“吃老本”長達半年才找到新工作。
“只要能力強,工資按年漲”的確是可能的,卻不是必然的。在遇到發展瓶頸或黑天鵝事件時,預先布局以供選擇,無疑是抵御風險更穩妥的辦法。
2、附加生活成本高,收支平衡難
“每月的工資,它只是在我賬戶里短暫停留了一下。”
好友張曼處于職業上升期,隨著收入提高,需要經常面見客戶的她想打造更精英化的形象,工資都變成了置裝費。時尚品味提升的同時,花銷越來越大,常常一分都攢不下。
近日,智聯招聘發布了《2021年春季中國雇主需求與白領人才供給報告》,一季度全國38個核心城市中,北京以12067元月平均薪酬位列第一。
一位深圳職友坦言:“工資一萬多,扣除食宿瞬間只剩下?,還要養車養房還貸款,逢年過節、社交聚會、買衣買鞋,算下來啥也不剩,還得確保不得大病。”
有些職業性質特殊的工作,比如采購,公司預借款不足、自己墊付是家常便飯,趕上報銷流程復雜或延遲,自家孩子和老人的開銷都要受影響。
薪資到賬,瞬間花光,入不敷出。以工養貸、無法節流,是形成薪資數字焦慮的重要因素。
3、個人空間被壓縮,創造力削弱
內卷時代,打工人的現狀是:即便想使收入多元化,但是主業不允許。來之不易的休息日只想躺平回血;如果碰上要求經常加班的老板,更是如陀螺般不得喘息。
從事新媒體行業的盈盈,雖有雙休,但公司賬號全年日更。有一次老板在周六早上通知露營團建,正好趕上盈盈當班,想請假卻被駁回,她只好帶著筆記本在行進途中趕稿,即便強忍眩暈,還是吐了3回。
前陣子,在網上看到“爬長城爬一半還得加班”的新聞時,深感打工人的不易,心酸不已。
多少休假,最終演變成為異地加班。時刻被支配,久而久之必將引發職業倦怠,若不能在夾縫中主動激發新動力,更難形成開拓領域的上進心。
如何改變“自費上班”的現狀?
1、停止對“偽體面”的追逐,開啟精簡模式
這屆年輕人,信奉“貸款省錢”。
據數據顯示,95后易被種草且剁手欲望強烈,超前信用消費越發普遍,43.3%的年輕人認為使用信貸產品是更精明的消費方式,其中50%的職場95后認同這一理念。
《奇葩說》曾有一個辯題是“年輕人要不要精致窮”,當你的收入僅能維持生存時,不要盲目跟風高消費,外表光鮮、內里千瘡百孔的“偽體面”并不會受人尊重。
比起制造虛假滿足,更該學會如何精簡生活。
《凪的新生活》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每次在SNS上,看到有人上傳去旅行的漂亮照片時都會想,然后呢?我知道就算你去了遠方,也和原來的你毫無兩樣。”
精致并非掏空口袋去支撐面子,而是減少無意義的追隨和炫耀,在吃穿住行上注入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糾正錯誤的消費模式,為“開源”清除不必要“外流”,以謀長遠計劃。
2、正確理解“財富自由”,明確工作目的
如果問你為了什么而工作,大部分人的答案一定是賺錢,那么賺錢的意義呢,我想不僅僅是生存。
比如一個實習生很窮,他該怎么辦?這要看他對貧窮的反應,是革命還是認命。
革命就是如何改變,認命就是按部就班、賺死工資熬年頭。而如何改變,終點在哪,要看個體對財富自由的理解。
《2021胡潤財富自由門檻》指出,中國一線城市入門級財富自由門檻為1900萬元。這不僅僅只是一個數字化結果,其中還包含過程中原始資本、投資風險和時間累積等因素,況且擁有1900萬高凈值收入,普通人本就難以企及,大可不必焦慮。
我們該創造的,不是賺到一定數目的錢然后隨便花的自由,而是用一份時間裂變出其他收入的自由。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財務出身又酷愛寫作,可以在考完CPA后,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開啟知識付費專欄,把一次課程賣給多個對象。
保持心態平穩、依照優勢去發展可以期待的“自由收入”,比著眼于絕對的“收入自由”更加重要,也更具普遍適用性。
3、跳脫“工具人”宿命,關注自我成長
打工人經常感受著被支配的恐懼,被老板支配、被工資支配,最后在無奈中淪為“工具人”,感嘆就這樣了,不然還能怎樣。
就像前幾年,某市撤銷路橋收費站時,工作人員反對道:“我的青春都獻給收費站了,我現在36了啥也不會……”程式化、重復性強,這就是此類行業消磨人的地方。
人工智能終結的不是行業本身,而是忽視成長的人。事實上,普通崗位也能激發主動性,爭取屬于自己的話語權。
就像被杭州市評為高層次人才的快遞小哥李慶恒,他把普通的工作做到了極致,不僅能背下杭州所有郵編、電話和機場代碼,還積極參與職業競賽榮膺省級“技術能手”,獲得令人羨慕的100萬購房補貼。
榮譽與紅利加身的他沒有停歇,在去年底實現了“大學夢”,收獲了人生的又一份驚喜。
由此可見,不是人人都可以躋身互聯網大廠,但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匹配價值、試練絕活,做好這道職業乘法題。
面對“自費打工”的職場窘境,與其自嘲、抱怨,不如以理性的態度面對生活,抓緊時間與機遇向上生長。在快節奏的間隙里找到新動力,經營自身,打好“翻身仗”。
姓名: | |
電話: | |
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