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不愿意表達,只因對薪不了解
——VUCA社會,標準不明或者能力價值多極化
(為什么不愿意標,在第三點說明)
注: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的分享,很多時候其實在前半部分才更值得閱讀,那是我的人生感悟,社會閱歷。
在前段時間于“今年畢業生數量創新高,為何HR還在吐槽招不到人?話題,我于”《招聘之80用工需求與就業意愿的錯位,讓用工有富有荒》一文中說的一樣:
有一些大廠大企業,他們正在引領著一些社會意識。而這些社會性意識,恰恰帶著虛假性、夢幻性。
其繁榮,靠的是萬民的新鮮與不懂的流量,甚至是有意的迷惑。就如很多人沉迷于游戲,在游戲中一擲千金。很多人沉迷于直播,有的靠此才藝帶貨吃飯,有的卻是看別人搔首弄姿而毫擲百萬。
這些繁榮與高收益,都是萬千網民的帶來的流量紅利風。也是有人故意營造的產品,甚至直接販賣個人對自己未來的焦慮。
這些現象有時就會引導出有所偏向的社會性就業意愿。有時出會引導出不明的能力價值標準。造成既有的能力價值水平,衡量不了現在人們的能力價值水平,失去了參照借鑒的意義。
1、VUCA社會,有諸多不明,導致沒有了標準。
都說現在是一個VUCA時代,不穩定、不確定、復雜而又模糊的時代。而這個模糊的原因,有一個就是現在的社會有太多的東西都不明顯,也不均衡。說得簡單點,就是讓人定不好位,導不了人生與職場路的航;讓人找不到準確的能力與價值標準,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價值標準。
導致很多人面對現在的這個復雜而VUCA的社會無所適從,甚至憂慮、焦慮、抑郁。不知道是社會病了,還是自己病了。不知道是該自己吃藥,還是該社治病。
許多人找不回自己的初心,不明白自己所選職業的標準,不知道自己所具能力的價值。因為這個世道,有太多的不可測紅利。有人將紅利所得當成能力價值標準,導致出了該廠,放哪里都不適合。讓人懷疑這個廠外的社會是不是對自己充滿惡意,甚至懷疑人生?
正如候老師曾說過的一位培訓師。曾經做HR時3000元/月,可一年后做培訓就30000元/月。這是能力的暴漲?還是行業的價值問題?還是社會的福利?還是為未來而焦慮的人們的愚蠢?
不知道什么是真實的根本的原因,反正我認為這些都不會是根本的原因。
但估計更接近真相的原因是現在的時代,已經沒有了社會價值的標準。更講機遇,更講風口。
正如有人說的,站在風口,豬都能上天。雖然這樣的說法有點夸張,但未嘗不是在表明現今社會,有時并不是能力值錢,而是時機和時勢在給你錢。
只是有一點我們卻不得不承認:能看準時勢,能抓住時機,那也是一種能力。
2、能力價值標準多極,不知道該值幾何?
本是一個班畢業的同學,在學校本都是班干部學生會成員。可就因為進入的行業不一樣,同樣做人力資源管理的小HR。可一個3~5K,一個卻5~10K,一個甚至10~50K。
這是為什么?差不多的能力,做出差不多的工作成果?為什么成果的價值相差巨大?
難道那一個行業或者那一個企業的工作本身就真的那么值錢?
顯然不是,主要的原因還是那個行業或者那個企業較為輕松的賺了更多的錢。自然就能更大方的分點錢。
正如:
有的企業賺1000元,拿出800元分給員工,是不是很大方?自己都只有200元了。當然大方。
而有的企業大賺10萬元,拿了1萬元來分給員工,是不是大方?1萬元比800元多多了。但卻只占賺的錢的1/10。你還覺得大方嗎?
這也正是有很多人不滿企業的原因之一:感覺作為員工,努力工作,為企業賺了那么多。但企業分給員工的卻那么少。我以后為什么還要那么努力呢?賺10萬你分1萬元,賺5萬元你還是分1萬元。這對于我來說在收獲上沒有區別嘛?而自己卻勞心勞力更多。
但,有時人們的值得與否的判斷標準,并不是按企業是否大方與否來的。而是按自己所得的絕對值來的。
這也是為什么有人那么的討厭著996的ICU,卻還是沒有走,甚至還有那么多人削尖腦袋的想要鉆進去接受996。不就是因為那里的絕對薪酬值更高嗎?
就算是長時間的廉價加班得來,但總額他高啊。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有人愿意在寶馬車里哭,而不愿在兩輪車上笑的原因。
所以,在現今的社會,同樣是HR有的在企業同樣做著績效管理,價值評估,組織診斷。甚至比可能比一些大廠的HR做得還更到位。但他的薪酬就是那么點。
因為在這樣的企業,其成本與利潤,多年來的歷史結算總結下來,他在組織中就是那樣的價值。而這樣的價值地位,其實與社會化能力價值基本持平。
而一些大廠借助人口紅利,好奇流量,用足了積少成多的“大數據”,而賺得盆滿缽滿。自然就會比上述相對更為實體的企業賺的錢來得容易些。
所謂,來得輕松,去得廉價,賺得辛苦,花得認真。
這就是現今社會上的能力價值標準沒有,或者可說是呈多極化的原因。
3、面對VUCA的社會,我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你。——用薪酬體系標準來公示。
在話題中說現在的人越來越不喜歡對自己進行標價了。這是為什么?
不正是怕自己的標出的能力價格不到位,讓別人撿了漏。或者太高,嚇走了顧客,讓自己失去了一次自己銷售出去的機會。
所以,有很多HR都不知道候選人心中的苦。還在為別人為什么不標價而埋怨,卻不知道別人正在“寶寶心里苦,我不知道什么才是標價得合適啊”的將淚往回淌。
所以作為HR,我們一定要知道候選人為什么會在標明薪酬上要遲疑,甚至是寧愿其成為空白。其實他們只為在談薪時可以更多一點主動。可以在貴企業基本能不偏不倚。
這其實不是候選人的悲哀,而是我們企業、我們HR的失職。
是因為我們沒有將標準展示給他們,是我們沒有能在社會上導出一個能力價值標準。
雖然有人說,在你這里他是磚,在別人那里他是專。所以價值不一樣。
這確實有道理。但這并不應該是大眾的價值不一,而只能是小眾的偏愛。
那么,作為HR要如何才能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力價值多少?知道自己的能力在我們的企業可值幾何?
很簡單。立一個標準。一個較為清晰的薪酬體系標準。
而這樣的薪酬標準一定要展示給我們的候選人看。要讓他們清楚的知道他們擬選聘的崗位,需要的能力,其價值就是這樣的價格范圍。
而不是薪酬一定要靠談。
當薪酬靠談的時候,往往就會造成有時別人報價低了。你就給得低,有的報價高了,你因為需要也聘用了。但這樣的結果就是老實人吃虧(心里不平衡)。造成在工作上的怨氣,也造成管理的難度。
所以,一時的薪酬占便宜,帶來的是更多的管理難度,甚至是離職風險,人際關系危機,勞資關系危機。得不償失。
當然,會有人說薪酬都是要保密的。他怎么會知道。
會知道嗎?會不知道嗎?
我常說,一個一定要靠薪酬保密才能讓人不覺得不公平的企業管理模式,一定是一個不成熟的甚至是沒有追求的模式。
其只能代表著HR在該企業里的崗位價值評估、員工能力價值評估、員工能崗匹配評估、員工績薪評估做得不到位。
否則,為什么不能讓人將馬牽出來公開的遛遛呢?
小結:
作為HR面對候選人不標明薪酬意愿的情形,我們一定要將自己企業的薪酬體系告之明白。要讓候選人能有一個較為清晰的定位與對標。才能讓候選人能明明白天白的對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成果與價值有個能放心里的數。
讓員工能明白的工作,明白的收獲,就是HR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