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鄧亞萍嗎?一位中國乒乓球史上的傳奇女將。
在當年那屆被稱為奧運成功典范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有人下過這樣一句斷言:中國隊有兩枚金牌是穩的,一枚是高敏的跳水,另一枚則是鄧亞萍的乒乓球!
這話真的是一點不夸張,全盛時期的鄧亞萍,在世界乒壇曾經連續八年霸榜第一的位置,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
那個小個子的運動員,球技卻讓無數人難以望其項背。
但在1997年,鄧亞萍再次在世乒賽上獲得三項冠軍后,卻突然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退休。
大家以為她退休之后過的就是平淡無奇的生活,沒有人想過,她竟然跑去重新讀書,然后就從只會認26個字母的清華最差學生,一直讀到了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
她去偏遠山區扶貧,貴州丹寨的蠟染,在她的傾力推廣下,終于走入了世界的眼中;
她成立了體育產業基金,改變了許多人對電子競技的看法,消除了他們對競技體育的誤解…
人們以為冠軍就是她的終點,殊不知,這只是她探索世界的起點。
一般人不能理解,明明已經在某個領域走到了巔峰,為什么還要放下一切從頭來過?
起初我也不太能理解,直到前兩天,我看到了她的一段演講。
“其實你能不能往下走取決于你有沒有獨門絕技,而我的獨門絕技就是干!干活!再干活!你不干怎么活?
靠那股勁兒你越干就會越清晰你的未來,未來便會有希望,這是在我14年的運動生涯里,不斷的重塑自己、挑戰自己、打破自己的唯一方法。”
我們生活在這個發達的網絡時代,讓很多人都能了解更多的信息,但在某些事情上,我們依然習慣按照自己的固有思維去評判。
習慣了走某一條路,就不敢也不愿再跳出那個舒適圈,對于外面的世界,我們固執地不愿去探索。
可能許多人都和曾經的我有著一樣的想法,能安穩守住一個地方就夠了,后來我才明白,這種思維其實是非常局限的。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下,固步自封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你得全力奔跑,才能追趕世界的腳步。
這個時代的變化其實遠比我們想象中更快,昨天還在流行的,可能今天就淘汰了,誰也不知道明天世界需要什么樣的人。
你只有不斷拓寬自己的邊界,不斷豐富自己的儲備,才能在面對新挑戰的時候,游刃有余。
鄧亞萍就是如此,即使已經擁有了滿身的榮譽,她仍然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她從乒壇走下來后就此止步,那么大眾在提起她的時候,只會記得她曾是一名優秀的乒乓運動員。
但現在,她的頭銜多得足以讓人眼花繚亂,而她所看過的世界,更是尋常人難以想象的精彩。
她從沒有告訴過自己,什么時候可以停下來,而是不停在前進,不停在探索。
即使我們生來就是最平凡不過的人,也一樣可以去探索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活法。
平凡的人也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同樣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
你看見過更大的世界,才能掌握人生更多的主動權。
02
去年四月的時候,有個前同事曾經讓我幫她找一份工作。
她之前是在一個傳統媒體做編輯,負責的主要部分就是排版校對,基本不怎么需要做其他事情,平時的時間也很清閑。
疫情爆發之后,她所在媒體暫停了發行刊物,她也被迫待在家里休息了小半年。
等情況好轉一些之后,單位通知了裁員,她就在第一批被裁的名單里。
我最初幫她物色崗位的時候,基本都是和她自身工作接軌的,但稍微有一些不同的工作。
譬如時尚媒體的編輯,某些大公司的媒體編輯,還有紙媒的線上編輯,都和她經歷大致相符。
但她去了之后,卻無一例外地都被拒絕了。
對方給出的原因還出奇得一致,她不熟悉如今的媒體了。
在原先的崗位,她只要拿著上面發的稿子核對一下錯別字,然后排版印刷就可以了。不需要考慮內容,也不需要考慮其他,她的工作簡單且單一,她只是那個公司里一顆隨時可被取代的螺絲釘。
但如今螺絲釘驟然被卸了下來,她再想跳出去,卻發現放在哪兒都不合適了,因為她已經完全被打磨固化了。
世界當然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它還變得非常快。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而那些始終在向前走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又是什么樣的?
之前看到過一位在麗江經營民宿的老板,在面對新冠疫情時,他的民宿跟其他酒店一樣,完全沒有客人。
但過了很久之后,再詢問他目前經營狀況的的時候,我卻意外得知他的民宿竟然比之前經營得還要好。
為什么呢?
早在疫情來臨之前,他就一直在探索新的出路,民宿不是他唯一的生存選項。
麗江是一座氛圍很獨特的城市,除了文化氛圍之外,當地的特產也非常受外地游客歡迎。
所以當民宿爆發危機之后,他立刻就找到了新出口,因為大家都沒辦法出門,他的土特產生意反而做得比民宿還好。
有些人習慣了舒適區溫水煮青蛙的模式,而有些人卻選擇積極主動倒逼自己走出舒適區,去看見更大的世界,尋找新的出路。
在別人已經習慣固守原地的時候,這位老板仍然在嘗試自己不曾嘗試過的領域,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我想起了以前玩過的一個恐怖游戲,惡靈不停追趕人類,被追到的人類會放到絞刑架。
場景內設有房子躲避,但躲避久了氣場會暴露給惡靈,然后就會很快被惡靈抓住。
唯一的辦法就不停奔跑,遠離那些舒適的房區。
躲在一個舒適的避風港,短時間內固然安全,但時間一長,你也會漸漸失去打破藩籬的能力。
只有不斷打破屏障,不斷突破舒適區,去學習更優秀的人,學習更優秀的認知和思維,才能走出新的天地,看見更大的世界。
03
很多人都知道,我是半路出家的文字工作者,并不是科班出身。
但我從來不會排斥新的東西,恰恰相反的是,我很喜歡觀察別的人故事,研究新的觀點。
就在前些天,我看了一場演講,里面很多人的故事,都讓我印象深刻。
譬如那個叫張起淮的律師,許多人是從一場名人離婚案里知道這個名字的。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張起淮也是個半路出家的律師。
14歲那年,張起淮加入了中國空軍,僅僅用了13年,他就成為了全空軍最年輕的團參謀長。只要順著這條路走下去,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可他拐了道,去學起了法律,許多人說他是“草根律師”。
不是因為他出身草根,而是因為他幾乎都是替弱勢群體維權,哪怕面對實力雄厚的國企,他也沒有退縮過。
曾經有個遭遇車禍的小女孩,因為航空公司的原因,耽誤了她的最佳治療時間,導致她最后不得不截肢。
張起淮在接到求助之后,也不管雙方力量懸殊,直接把海航和嘉峪關機場告上了法庭,幫小女孩拿回了一大筆賠償。
有人說,張起淮是中國航空法第一律師,真的實至名歸。
從團參謀長到草根律師,他走的這條路并不簡單,幾乎是完全調轉了一個方向,這其中的突破都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
軍人到律師,航空法到刑法、民法、商法等等,張起淮的邊界原來越寬,他眼中的世界,也越來越大。
和張起淮一樣軍人出身的,還有一位叫潘維廉的外國友人。
他原本也是美國的一名空軍,退役后還擁有了一家屬于自己的公司,他的親人朋友也幾乎全都生活在美國,不來中國,他的未來是可以想象的平坦安穩。
但他發現了“來自天堂的一封信”,他就覺得,一定要去中國看一看。
于是,他賣掉了公司,不遠萬里跑來了中國。
32年過去,這位友人已然成了中國一流學院廈門大學的教授,還成為了“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一個敢于拋下一切成就,跑到另一個國家重頭來過的人,真的讓我無比敬佩。
我們常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卻不是誰都能把這句話付諸行動的。
敢于突破界限邁出腳步,本身就是一件極為勇敢的事情。
潘維廉說的一句話我特別喜歡:看過世界,更愛中國。
因為見過更大的世界,才會知道突破是一件多么難得的事情。
譬如從事演藝行業的秦昊,原本在文藝片扎根的他,一樣選擇走出舒適圈,去擁抱自己的更多種可能;
譬如格力的董事長董明珠,一個殺伐果斷的女強人,一樣選擇接受新方式,走入直播界,為格力尋求另一種突破;
譬如研究“人造太陽” 的鐘武律,其實我們已經有了許多供應能源的方式,但這群人依然在不斷尋求著突破,尋找更好更持久的能源…
以上種種,我都是在觀看完今日頭條2021開年演講之后,才收獲到的經驗。
在我看來,看他們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汲取他們的經驗和觀點,同樣是了解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從不拒絕任何一種獲取新知識的途徑。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痛苦能夠和精神上的痛苦相比,然而精神上的痛苦大多都是由于對自己和這個世界認知不足造成的。
當你看見過更大的世界,最后就會明白,所有的問題都有相應的辦法解決,痛苦和煩惱自然就迎刃而解。
我們不斷地汲取新的知知識,解決遇到的每一個挑戰,自然可以泰然自若地面對人生一切困境。
這場演講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獲取新信息的途徑,我自己就追完了全程,這也是2021年開春的第一場演講,在我看來,這或許是今年最大的一份開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