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上級領導下達了一個錯誤的指令,作為手下該如何應對。這個經典的職場問題,很多人處理起來,會很棘手。
前幾天刷抖音的時候,看到一個公務員考試的賬號,里面有一個公務員考試的問題就是“當認為上級的決定或者命令有錯誤的,該怎么辦?”里面給出的答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公務員執行公務時,認為上級的決定或者命令有錯誤的,可以向上級提出改正或者撤銷該決定或者命令的意見;上級不改變該決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執行的,公務員應當執行該決定或者命令,執行的后果由上級負責,公務員不承擔責任;但是,公務員執行明顯違法的決定或者命令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段話簡單概括就是:先給上級提意見,如果上級不改變決定或者命令且不違法的話,就該立即執行。
而在企業當中,遇到這樣的情況,并不可能完全按照這個套路來進行。我個人的看法認為應該分為三步走:
1.不要輕易下結論
你以為上級不當指定真的是不當指令嗎?有的時候上級的指令雖然看上去不合理,但或者就是他在平衡各項利弊之下能夠做出的最好決策而已。
有一個寓言故事,一只豬、一只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里。有一次,主人捉住豬,豬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 綿羊和乳牛惱羞成怒的指責說:“你也太夸張了吧,他常來捉我們,我們并不大呼大叫。” 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綿羊和乳牛聽了,都默不作聲了。
這個故事的寓意很深刻,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理解對方的行為。
所以,不要輕易就認為上級是錯的,因為你不在其位,上級可能面對的壓力有哪些,你根本就不清楚。作為下屬所處位置有限,掌握的信息資源會不如領導全面、高端,那么下屬對領導命令的質疑未必就是正確的。
很多時候,我們無權判斷誰對誰錯,因為立場不同,選擇不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一定要充分了解領導所下指令的背景,才能下結論。
2.不要顯得比領導高明
如果你的領導是個廣納良言,心懷大度的好領導,那么就可以直言不諱的表達自己的疑慮,但如果你的領導不是這樣的人,當你認為領導有錯誤,你直接一二三的指點出來,你會讓領導下不來臺。沒面子。你沒有維系好領導的權威。你會讓自己顯示的比領導高明。如果這樣,權力尊嚴受到了挑戰,你也不會有好果子吃。
3.用執行來驗證與修正
當我們拿到領導交代的任務后,先把領導想要得到的結果確認清楚,在沒有誤解領導意圖的前提下,不要質疑,直接著手開始做。
當年劉強東在一次戰略會上宣布京東投入巨資自建物流體系的時候,也有一位高管馬上站起來反對,他的理由也很充分,比如京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不應該這樣重資產運營,這樣的決策會導致京東長時間負債經營等等,現場也有很多人紛紛表示支持。
但劉強東卻平靜的說,京東自建物流配送體系這是我的決定,我今天不是和大家商量,是通知大家,請大家依照執行。
隨后,他看著那名高管說:這位先生,我請你來不是證明我的決策是錯誤的,我請你來是把我的決策落實到位、執行到位。
如果有困難,你要想辦法如何完成。
質疑領導不能體現我們的任何價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作為執行者,我們要想的就是怎么把領導的指令執行到位。
只要是不違法的事情,有的時候不符合公司制度與流程,先按領導說的去執行也是可以的,在執行過程中再把具體問題以及你哪怕不成熟的解決方案反饋給領導,再按照領導下一步的指令繼續執行。
上級是什么?是可供利用的資源,同時也攥著自己飯碗的人。當你認為上級似乎是錯的,而且也不接受你的建議時,不要粗淺地認為上級沒有采納自己的意見,是因為眼光不行,事實上你們的信息從來就不對稱。
你在上級的布局中,可能只是一枚棋子或者是一個執行者。有不同的想法可以私下反饋,但對領導的安排,能理解的就去執行,不能理解的就邊執行邊理解。
真正高明的部屬,是站在上司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把事情做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