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最擰巴的場面莫過于:一邊喊著辭職,一邊又瘋狂加班。
公司、老板、同事,職場中的壞境、人、事似乎處處有槽點,真辭職又下不了決心。
其實,“完美工作”是個偽命題,對一份工作滿意與否有很多主觀因素。
管理好這兩點,把心態放平和,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審視自己的工作。
期望管理
一位經濟學家說過:“什么是貧窮?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塊錢。什么是富有?你的欲望比收入少一塊錢。”
這句話用在管理期望值上,再合適不過。
降低期望值,往往會收獲驚喜;期望值不對等,是矛盾和沖突的根源。
有個剛辭職的95后,抱怨自己老板不懂用人,她付出很多才從小白晉升為項目負責人,但工資漲幅跟不上她的成長速度。
而實際上,老板當初招她來,是因為試用期表現亮眼,所有任務超預期,給的入職薪資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但是半年后,公司的業務擴大,任務重、要求高,一個新人只能拼盡全力才讓自己沒被淘汰。
于是,員工視角下自己很不容易,期望老板給予更多鼓勵;老板視角下,并沒有什么驚喜,甚至每天忙于逆境生存,為了讓全體員工不失業已經筋疲力盡。
雙方各自委屈。
在我看來這個年輕人的辭職是沖動的,因為對自己的職業發展缺乏正確的期待。
到底想通過一份工作實現技能的提高,能力的鍛煉,還是必須找到一個對自己有正向鼓勵且出手大方的老板。
如果是前者,只需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讓自己值錢比當前的薪資價格更重要。
當然,選擇后者也無可厚非,那要做好一件事,與老板進行充分溝通。弄清老板對你當前崗位的要求是什么?未來是否會有調整?并提前講好完成到什么程度能得到什么。
這樣方便自己對期望值做管理。一旦你發現與想象中有出入,不如一早離開,以免浪費時間。
關系管理
上面的方法很適合新人快速做出去與留的判斷,但是跟老板談判,對于一些公司“老人”并不容易,因為感情上也有沉沒成本。
時間久了,員工與老板之間,很容易產生一起奮斗的“戰友情誼”。
你們一起見證從零到一的項目,看著從一個工位到盤下一塊辦公的地方,陸陸續續有新的同事加入。這種“養成系”的成長體驗,把你們緊緊地綁在一起。
當然,這種感情很多時候出現在公開的場合,體現團隊的力量,談錢的時候另說。太把老板當“自己人”,容易陷入以下兩個誤區。
誤區一:跟老板關系好,遇到事情可以相互體諒。
都說職場上無朋友,同事是這樣,老板更是。
我有朋友高齡懷孕一早請產假在家保胎。她以為老板可以體諒她得子不易,把職位留住,不想剛走沒多久新人就來了。
她還在發懵,我們這么多年交情換不來一刻的理解?
然而老板視角下:你經歷了什么與我無關,我只看結果。更何況,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老板和員工的雇傭關系,從簽合同的那一刻就已經確定。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你提供體力、腦力,換取一份薪資回報。不管是打成一團,還是暗地較勁,你們之間發生的故事都基于此。
在雙方合作的前提下,會盡可能展示好的一面。平時的客套寒暄,別太當回事。不管對老板還是對個人來說,收起情緒是職場的一堂必修課。
誤區二:你是公司的“元老級”人物
如果你選擇了一家創業公司,那你一定沒少聽老板的豪言壯志,老板畫的餅也吃了不少。
甚至在面試的時候,知道公司規模在10人以,去上班才發現只有老板、老板親戚和你,這時候聽上一句:“你是元老級人物,干得好是可以分期權的。
關于公司分股權,有這么一個段子:
童文紅在阿里做前臺,本來都打算辭職了。遇到公司股份改制,馬云分給了她0.2%的股權。
他說:“將來阿里巴巴上市,市值會達1000億,你就在阿里干,不用再到其他公司去了,等公司上市了你就身家上億了。”
童文紅是阿里巴巴的第116號員工,從月薪500的前臺員工做到了身價上億的董事長,是跟對了老板,選對了公司,但離不開的實力和努力。
像童文紅這樣的例子實在是稀缺。有些人會僥幸地認為:畢竟是“元老”,老板摸著良心也不會虧待我。現實卻是公司能不能活下來還是個問題?更不用說晉升和分錢了。
財經學家吳曉波說:“今天的中國是全球創業企業最多的國家,每天一萬家新創企業誕生。同時,也是失敗企業最多的國家,每年兩百多萬家倒下,97%的企業會在18個月里面宣告死亡。”
加入創業公司,就是加入一場豪賭。相信水漲船高,只要公司一直發展下去,自己的職位和收入也會上升。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死磕一家公司實在不是明智的選擇。
解決方案是,警惕老板的“煙霧彈”,正確評估發展機會。
首先,聽到公司的發展規劃,要學會打個折扣。
談到公司發展的時候,聽到一年成立、兩年融資、三年上市這樣的規劃,及時喊停。如果聽到一個季度200萬,明年千萬的營收目標,心里一定要亮紅燈。
第一次見面就侃侃而談的目標,大概率是會泡湯的。這一套說辭也不是所謂的自信,只是老板的“煙霧彈”。你在悄悄算未來的獎金收入,老板可能就在算底薪砍下的成本。
其次,現實一點,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如果你看好這家小公司的發展,一定要以始為終,評估個人的職業發展。千萬不要抱著“我可以學”的心態加入,職場談貢獻,不談苦勞。
加入公司前,通過網絡和人脈聯系,問問周圍人的看法。在工作的圈子,大概也會聽到一些消息。重視弱關系的連接,說不定有意外的收獲。
不要害怕跟公司談條件,一定要切記:不能落到合同的,都是空談!
姓名: | |
電話: | |
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