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華是一名應屆畢業生,和很多同齡人一樣,年紀輕輕的他并不清楚自己未來到底要做什么。
阿華就直強調這么一個觀點:“我必須要找到一條職業主線,否則我不會輕易開始!”
不禁為阿華的想法捏了把冷汗。這個觀點的背后,是一種對自我概念的深刻誤會與執著。
阿華的觀點代表了當下很多人的集體性迷局,那就是,很多人都因為長久找不到所謂的“自我”而陷入焦慮和迷茫,所謂“我到底應該做什么?”這類問題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是的,不論是當下影視作品還是很多雞湯文套路,它們都特別尊崇一個觀點,所謂“先找到自我,再找到適合的工作”。
果真?
這里面就有一個巨大的邏輯漏洞,那就是,什么是“自我”?
曾經有這么一位復旦大學法語系的畢業生,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就不想做只能復述別人語意的傳話筒,毅然違背了老師的期待放棄了專職法語翻譯的職業生涯,進入了一家代工奢侈品牌的法資企業,任職十個月漲了三次薪,成為了老板的得力助手和私人密友。
就是這位姑娘,后來參加超級女聲的選秀節目,成為一位特立獨行極具時尚感和個性的創作型歌手,她是尚雯婕。
對比時下很多成功人士聊自己時總是熱衷于“找到熱愛的方向堅持做下去”的簡單粗暴的論調,很多人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了我們更多的啟迪和答案。
其實,你要找的那樣東西,是“自我認同感”。
事實上,“自我”根本就不是固定不變的,它不是你的性格,甚至也不是你的喜惡和行為傾向,它更多地是指向一個地方,那就是“你所創造的一切”。
沒錯,你是你創造的一切,你是你所做的事情,除此,所謂的“自我”或許根本就不存在。
就好像我們談及喬布斯時,我們會想起蘋果以及他離經叛道的事跡和驚人的創造力,我們根本不會在意喬布斯到底是什么性格,這個人有著怎樣的喜好,等等。
正是因為很多人被“尋找自我”這個概念所限制,他們認為一定要找到方向才能努力,在沒找到方向之前,他們這也不敢想那也不敢嘗試,于是能力無從談起,經驗更是一紙空談。
與其說他們在找工作,不如說試圖找一份職業寄托,恨不得一朝選擇一份職業,從此安穩到老高枕無憂。
而恰恰是這種思維,扼殺了人生的很多可能性!
幾年前,有這么一個案例。
他的起步很低,當時只有中專學歷,因為家境貧困,他無法繼續讀書,但他一直想要學習,為了給自己攢夠讀書的學費,他從中專畢業之后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找到一家單位當保安,之所以選擇這個職業,是因為這個職業能夠包吃包住,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后,他的工資可以全部被攢下,就這樣,他靠著三年的保安經歷,為自己攢夠了學費。
這位小伙子為自己的未來憂心忡忡。
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該孤注一擲花費三年的積蓄去讀書,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怎么辦。
事實上,我發現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只是這個夢想一直埋藏在他的心中,他怕說出來遭人恥笑。
我至今還記得他談及夢想時言語間透露出的莫名興奮,他說自己熱愛足球,特別想從事和足球有關的工作,經過層層梳理,小伙子最終明確,自己完全可以努力做個足球解說員或者足球類媒體編輯。
沒錯,就是這樣一位小伙子,在很多人看來他曾經的職業經歷似乎是卑微而不堪的,但在我看來,這是一位敢于為自己夢想負責的人。
前不久這位小伙子給我發來一段反饋,他通過努力考取了一所心儀的大學,而他的目標就是成為一名體育編輯,或許在未來,也不排除開通自媒體進行相關的賽事解說。
事實上,很多職場老人也會被這種問題困擾,即“我是個什么樣的人”,即便這個人之前有過答案,但隨著環境與認知的變化,TA可能會產生新的觀點,從而顛覆之前的概念,但這并不重要。
因為“你是誰”代表了你對自己過去的認知,而“你想成為誰”則代表了你對自己未來的展望。
如果苦苦追溯無果,倒不如從未來著手。
否則,如果一味沉溺于尋找自我中故步自封,也是非常可怕的一種消耗,它會讓你邁不開腳步,從而導致——
? 被卡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難以向上:隨著時間的流逝,曾經的激情和斗志被消磨殆盡,剩下的就是權力爭斗和鉆營;
? 對職業沒有任何向往與追求,“差不多”、“混日子”、“求安穩”成了最核心的訴求;
? 很多人已經全然忘了曾經意氣風發義薄云天的自己,平時的談資也很少涉及專業領域的交流,停留于八卦與無謂的吃喝玩樂中,對職業沒有任何裨益。
不會努力工作,對單位諸多不滿,但依然期待能夠繼續混下去。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應屆畢業生僅僅因為找不到“自我”就停止了探索的腳步,對TA而言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我漸漸意識到,找工作就像找對象,更像是一個“展現”自我認同的過程——即,你所找的工作反映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你的喜好、以及你的價值傾向。
何況,尋找自我的道路,從來沒有終點。
1、“自我”會隨著歲月及環境不斷發生變化的,它需要通過你的創造才能呈現出來。
如果你的內心潛藏著一些夢想,不要試圖壓抑它們,如果能夠從事相關工作自然最好;如果迫于生計壓力,也不要忘了給自己內心的夢想留些時間與空間,將它們養大。
就好像當年愛唱歌的尚雯婕并沒有意識到,一場選秀節目會對她的命運產生怎樣重大的影響......
命運很難說得清,它往往會在這些不經意的時刻給你安排一些機會。
這么看來,哪有什么找到職業主線再去努力一說呢?
2、努力是人生常態,你需要將努力變成習慣。
依據巴甫洛夫發現的幾個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規律,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努力本身就是一種優勢,而這種優勢的形成,靠的絕不是三分鐘熱度,而是多年如一日的堅持,堅持久了,努力則將失去就會變成吃飯喝水這般稀松平常——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習慣的力量”。
這種規律,被稱為“動力定型”。
? 巴甫洛夫認為,動力定型是人的習慣的生理基礎,恰恰是源于各種習慣的養成,人才會不用花費多少精力就可以把很多活動維持下去。
比如,你不需要去想,早上起床從穿衣到洗臉等一系列
活動就可以順利進行,并且你從來不會感覺到累。
利用這種規律,你大可以把很多事情變成自己的習慣,在你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時候,你完全可以將一些事情固定下來成為習慣,比如早起、比如讀書、比如寫作,等等。這些習慣說不定就會在日后給你帶來積極的改變。
你相信嗎?如果你可以做到長年累月堅持一件事,遲早有一天,就會有這樣的機會來臨,讓你的命運發生轉機。
3、任何時候,你都擁有選擇權。
記住,即便面對困境的時候,自己也擁有選擇權,千萬不要把一些困境刻意放大,試圖掩蓋自己的責任。
比如,你對一家單位不滿意,完全可以跳槽啊,誰也沒有攔著你不讓你跳是不是?
問題在于,有些人心里很清楚,自己多年來一直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小事做不好,大事做不來,成天沉浸在“抱怨”與“唱衰”里,不僅無法給單位帶來價值,而且會直接影響到新進員工的發展。
事實上,如果你對現狀不滿意,為何不想辦法改善呢?
如果真的無法改善,何不另辟蹊徑,去培養自己的能力或愛好呢?
? 畢竟,人生不是電視劇,根本不存在什么主線,但是誰也無法確切地知道,你今天走的一些看似偏門的路說不定哪天就成了主線,但關鍵問題在于,到那時,你還沒有放棄,并且一直在做積累和努力。
也就意味著,我們大可以放心地進行職業嘗試與探索,不必因為自己錯過了青春期而惶恐,更不必為了快點達成結果而不安。
要知道,即便道路是崎嶇的,但“知道”這件事本身,就具備無窮的力量。
“人們之所以不愿改變,是因為害怕未知。但歷史唯一不變的事實,就是一切都會改變。”——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