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的大沖擊之下,失業潮不僅僅當前經濟波動的直觀反映,更是長期以來的技術變革、經濟結構轉型、社會組織模式轉換等過程中積累問題的爆發,在這一失業潮背后,更大的問題是社會對同質化的人的淘汰。
人的同質化是多重因素導致的。一方面是社會的同質化,即在一個同質化的時代,個體的思維觀念、文化傳統都在大眾傳播的統治范圍內,群體的時代中,在烏合之眾的包圍下個體思考的獨立性很難顯現。另一方面是組織與個體的矛盾。組織的集體性與個體的獨立性往往很難兼容,而個體作為依賴于組織的一員也不得不做出妥協——降低作為個體的人的差異化,甚至是千人一面。
但是,同質化作為傳統社會經濟運行下的結果已無法適應當前這樣一個技術升級、組織轉型的時代。其中,最大的威脅是機器。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進步的未來,機器人不僅可代替單一、重復性的工作,也將替代更加精細化、更加智能化的工作。實際上,從長遠來看,沒有任何一個崗位上的人是絕對不可替代的的。正如《人類簡史》、《今日簡史》和《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指出未來的技術將加劇人類的兩極分化,少部分人會成為智神,而其他大部分人則淪為無用階層,那一部分同質化的人將會淪為無用階層。
傳統的工業時代,大規模生產使得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落實到組織[1],但在信息化時代的生產追求的不是大批量可復制,而更多是小而美、個性化,作為個體的庇護所和集體安全感源地的組織存在本身也將模糊化。所謂的”組織下沉“也意味著人與組織的關系由嵌套變為交融,個體游離于甚至脫離組織,舞臺交給個人。
在組織褪去存在感的同時,大量個體被解放,個體的力量崛起,個人的價值重新被重視。個性化的人(如主播、網紅)雖然無法做大絕對的不可替代,但相對的不可替代性必然比同質化的群體要高,
憑借著古風美食視頻,李子柒個人頻道開設僅3個月之時就迅速斬獲YouTube銀牌獎,不足半年,粉絲數突破三百萬。視頻的瀏覽均量突破千萬,YouTube上粉絲數量達到764萬,超過了CNN,視頻總觀看量接近10億,平均每個視頻的觀看量接近上千萬。[2]在直播賣貨中,。2018年全年薇婭引導成交銷售額27億[3],2019年李佳琦雙十一單人銷售額超10億,最高觀看人數3000萬[4]。
除了可以撬動巨額財富的少數頭部個體之外,在長尾線上的個體同樣可以發揮作用。借助于網絡點對點連接的交互效應,需求被精確匹配,能夠有效發揮不同個體的特性:例如互聯網下的零工經濟催生出了多種靈活化、可自由選擇的工作形態,個體擁有的資源、才能可以被充分利用。借助互聯網平臺,社會經濟的基本單元不再只是組織,個體更慢慢崛起成為互聯網平臺的中心,成為獨立的經濟單位。
在個體崛起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機會會給到個體,原本的與組織緊密捆綁的公司雇員身份也將松開。從組織中可有可無的“一塊磚”轉變為具有主體地位的組織合作者身份,依賴的是個人能力的積累和品牌的打造[5]。
在個體崛起的時代,對人的運營管理也如同對待一個企業,整合資源與打造品牌是發掘個體價值的關鍵。個體品牌打造的前提是本身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除此之外,具備影響力,能夠吸引社會關注度,且懂得轉化影響力,將自身作為鏈接資源的中心,通過多方位的合作,并創造價值。
在個體崛起時代,未來社會對同質化人的淘汰將加速,也會帶來更加松散的雇傭關系,對于面臨同質化傾向的人來說,職業的不確定性成了新常態。必須拒絕同質化的職業發展觀,從認識自我、解放自我出發,提高主動性、獨立性,作出個人的職業選擇:
第一,以自我為中心,關注自己真正感興趣、有熱情從事的事業才是正確的職業選擇第一步。需要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也只有熱愛和興趣,才會有持之以恒的可能,才有機會超越別人。
第二,觀察社會,了解自己可以為誰創造價值。這是所要選擇職業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由此所確定的職業的社會定位也預示著未來的現實可行性。
第三,探索未來。自身存在的價值只可能存在于未來,在自己熱愛的領域,找到領域中的問題和可能的解決路徑,有了需求才能發現自己將做出的改變。
最后,拋棄“打工者”的思維,為自我而工作,作自己職業生涯的主人,以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求新求變、突破自我,避免同質化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