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節選自《人力資源》雜志2020年第4期刊
“愁死了”“怎么辦啊”“我活不下去了”。
生活中,我們周圍總會有人將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一點點小事也使他們愁云慘淡,輾轉反側。
如果遇到稍大一點的事情,更是坐立難安,甚至生無可戀。我們把這種行為稱為焦慮。
焦慮是來自天使的呼喚
心理學專家提出,焦慮情緒是幫助生命體能夠更好生存的基本情緒之一。
打個比方,焦慮就像雷達,在探測到環境有潛在危險的時候發出信號,讓人準備戰斗或是逃離危險之地。
美國神經科學博士后、情緒管理與幸福專家海藍說:“沒有不好的情緒,你的恐懼、焦慮、懷疑、憤怒、內疚、羞愧等,這所有的部分其實都是內在的提醒,提醒你遠離了幸福的軌道而已。”
曾有一位重癥監護病房(ICU)的護士找到海藍博士,由于工作需要上夜班,這位護士長期有失眠、焦慮的困擾,上班時,整個人的狀態非常恐慌,生怕因自己的工作疏忽導致病人出事,精神緊繃,甚至覺得ICU工作生不如死。
海藍博士了解后發現,這位護士從內心來講并不喜歡這份工作,就連醫院本身對她來講都是個很危險的環境,因為“充滿病毒細菌、放射線等”。
在這位護士的潛意識里,醫院就是個對身體有害的環境,但是她的母親卻認為在ICU工作很牛,賺錢也很多,是很多人想做卻做不了的事情。
經過分析,她意識到自己70%的焦慮是因為進醫院本身,這其實并不是一份適合她的工作。而且她是個追求完美的人,總想努力在所有地方都做得比別人厲害。
最后海藍博士告訴她:“焦慮不僅不是問題,還是我們生命中的衛士和天使,告訴我們人生大概需要做出調整,是來自天使的信號。就像我們有時候討厭發燒、疼痛一樣,這些其實都是身體的保護信號。”
焦慮是與生俱來的生命力
在生活中,焦慮有很多偽裝形式。絕大多數易怒的人都是焦慮導致的。
當一個人感到焦慮時,他會把情緒變成一種憤怒,對別人發泄出來。這會給他帶來一種掌握感,就覺得好像自己對事物還沒有完全失控,以發怒這種方式去應對自己的焦慮。
![]()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大多數老板的脾氣都那么差。
老板的“脾氣差”是被逼出來的。當一個人選擇創業做老板的那一天起,他就需要承受一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的壓力。
這些壓力可能來自于公司是否能夠順利存活,可能來自于投資人的要求,可能來自于滿足下一輪融資的業務目標。
而在這個過程中,老板剛開始可能能夠和顏悅色地對待每一個員工。
但在每天增加的壓力和員工成長速度跟不上的巨大沖突下,他沒有辦法也沒有耐心等待員工成長,那時候公司可能就已經死了。
人的潛力很多時候是在外力作用下被激發出來的,老板選擇用更嚴厲的方式展露自己的 “壞脾氣”,有壓力的員工會更快速地成長。
所以,請包容一下你們差脾氣的老板吧。
焦慮的另一個特點是目標容易轉移。如果一個人對某件具體事情特別擔心,以至于他不面對時,有時會無意中讓自己把焦慮放在另一件事上,以回避對真正最焦慮事情的思考。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上中學時的情景:父母和老師最該焦慮的應該是我們的學業,可是他們很容易將這種焦慮轉移到其他方面上,比如沒收我們所有的課外書,不允許女孩子留長頭發,不允許經常買新衣服,不允許男孩子打游戲。
這種方法實際上是無效的,但人們經常這樣做,所以人們試圖擺脫這樣的控制。
近兩年很流行“佛系”這一叫法。佛系的人看起來無憂無慮,隨遇而安,但事實也許恰恰相反,可能正是因為他們更加焦慮,才不敢追求成功,不敢去努力,甚至不敢去結婚,更不敢去生孩子。這說明他們應對焦慮的能力已經低到一定程度了。
![]()
其實,不必把焦慮當作洪水猛獸。所有負面情緒都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它們都等待著被轉化成智慧、勇氣和愛的能量,是通向自己內心世界的一個窗口。
正如電視劇臺詞中所說:焦慮讓人心力交瘁,也讓人功成名就。適度的擔心或緊張會讓人表現得更好,可以提前準備多個方案應對潛在的壞的可能性。
這也是古人常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熱愛生命忘記焦慮
如果你實在不能降低你的焦慮感,但至少你可以忘記它。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焦慮,但是有的人可能因為自己焦慮而焦慮,即“對焦慮的焦慮”。這也符合吸引力法則,越關注什么,越能獲得什么。
一家新媒體的小編桃桃認為自己最近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癥,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失眠。
為了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桃桃強迫自己入睡。入睡前喝一杯熱牛奶,做瑜伽聽舒緩的音樂,數綿羊……種種方法都試過了,可是越想入睡,越難以入睡。
更奇怪的是,第二天上班一坐到工位前就開始打瞌睡。好幾次因為校對失誤被總編批評。桃桃因為自己失眠的問題,陷入了更焦慮的情緒中。
她不得不尋找心理咨詢師來幫助解決入睡的問題。經過診斷,專家給她一個非常簡單的建議:既然睡不著,那就不要刻意睡,從床上爬起來做點別的事情,看書、寫稿、做家務。
事實上,當失眠者將注意力從“我睡不著覺”轉到其他事情上時,他們往往就更容易犯困想睡。
![]()
從桃桃的經歷來看,我們沒有必要對焦慮情緒“過度憂慮”,情緒就像天氣,總是有好有壞。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有開心、憂愁、焦慮、喜悅。壞天氣來了,沒必要消滅它,也不可能消滅掉,做好充分準備就行。
但是總有人認為,焦慮的情緒是一點好處也沒有的。他們認為焦慮情緒本身會影響注意力,讓人不夠專注,同時把時間浪費在很多沒有必要的焦慮情緒上。
學者通過大量分析個體與生存焦慮的關系后,將性格分為四類——安全型人格、非安全型人格、憂懼型人格、掛慮型人格。
其他幾種人格比較好理解,憂懼型人格其實是創造型焦慮者。這些人往往對蒼白的現實感到憂心,試圖用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為世界著色。他們總是先行者,勇于提出反對意見,樹立鮮明的自我風格。這在當下的“杠精”“憤青”的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這些焦慮者是極具抗爭意識的人,他們往往將“焦慮”當作自己最大的敵人,每每要拼盡全力進行防御。這是一群“好勝者”,他們熱衷于一切的事物活動。哪怕內心極度不安,也要放手一搏,強烈需要所有人的認可和喜愛。
從這一點看,焦慮也是激發人們內在生命力的催化劑,只是我們沒有將這種力量放到應該用的地方,就像汽車的輪子在空轉但是走不動。
人只要有所追求,有所希望,就不可能沒有焦慮。有時,一定程度的焦慮反而會使人更容易興奮,不容易懈怠,激發人的活力,促使人們去做更多的有價值的事情。
相比起步步為營,寄希望于大把藥物、形形色色的心理咨詢來緩解焦慮的做法,我們不妨試著“理解焦慮并感謝焦慮”。
很多人以為可以通過努力,消除負面情緒,這既是不可能的,也沒有這個必要。要相信我們自身的功能是強大的,我們要欣賞生命本身的能量和智慧。而焦慮的我們,缺少的恰恰是對生命的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