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認為:
說話也有一條萬能公式,當你這樣說話時,別人真的會聽,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倡導在交流過程中:
通過專注于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及需要,可以減少爭辯和對抗,培養彼此的尊重與愛;
這樣,通過建立雙方的感情聯系并促進理解,矛盾就能以「非暴力」的方式解決。
四種常見暴力溝通,總有一種曾傷害你
“我相信,人們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
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
又是什么,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語言暴力從哪兒來?
其實是因為我們的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雖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忽視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
這種“異化的溝通方式”,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第一種暴力溝通:道德評判,以自我為中心
道德評判是指我們拿自己的尺子來評判人,一旦別人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是不對的。
近日,一名網友在楊麗萍視頻下的評論火了。
該網友站在所謂道德制高點,指責楊麗萍作為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
這種帶刺言辭是自私而荒謬的,說話的人想要極力表達自己的想法,卻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第二種暴力溝通:進行比較,會對人的自尊心造成極大傷害
丹·格林伯格曾說:“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曾有檔《少年說》的節目,一個女孩哭著控訴自己的媽媽:
“為什么你總是拿我跟其他的同學比較,為什么我的努力你永遠看不到?”
臺下的媽媽一臉冷漠,義正言辭:“我覺得你的性格需要打擊,不然你會飄。
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就要推一把。”
這位媽媽的動機可能是好的,但這種比較的評判方式,無疑暴擊了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第三種暴力溝通:回避責任,它會淡化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不得不”“公司規定”“領導說的”,這樣的開頭,都是回避責任的表現。
“這不是我的本意,是領導讓我這樣做的”。這樣的說法會淡化你的責任感,久而久之,你會失去信任。
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要學會一人做事一人當,多考慮對方的感受。
第四種暴力溝通:強人所難,它把個人意愿強加在別人身上
強迫他人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那是在試圖去馴化對方。
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藏著威脅,這意味著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
比如:父母會威脅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這種方式的基礎是性惡論,源自等級社會或專制社會,同時也支撐著它們。
以上這四種暴力溝通方式,屏蔽了我們與生俱來的愛,會給人帶來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讓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甚至會以付出生命為代價。
非暴力溝通:
一條說話公式,解決90%的溝通問題
那么,什么是非暴力溝通呢?
盧森堡博士指出,非暴力溝通能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
它涵蓋了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
總結為一個萬能句式,讓你輕松實踐非暴力溝通: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非暴力溝通。
還是一開頭的兩個場景,我們嘗試一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對話:
看到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媽媽可以這樣說:
“你把玩具都扔在地上,我有點生氣,因為媽媽喜歡整潔,你現在可以把玩具重新放進玩具柜嗎”?
員工總是遲到,上司可以這樣說:
“這周你遲到了3次,我感到不解,因為我擔心你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難,可以和我解釋一下嗎”?
通過非暴力溝通,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
而會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具體怎么做:
01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
它要求我們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客觀地進行描述,不能加上自己的主觀臆斷,不能把觀察和評判混為一談。
比如說:“員工遲到”是觀察;而“他真是一個懶散的人”就是評論。
我們很多人說話都習慣帶有個人評判,這種不客觀的溝通方式,非常不利于關系的經營。
02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要素是:感受
說出一些行為,代替你內心產生的感受,很多人并不擅長這一點。
比如情侶吵架,常會說,我覺得你不愛我了。
這其實不是感受,而是你的想法。
表達感受可以這樣說:“你的行為,讓我很不安。”
表達感受需要練習,你可以建立屬于自己的詞匯庫。
這樣有助于我們表露情感,讓他人明白我們的內心感受,從而更了解我們的需求。
03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要素是:需要
感受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在表達完成感受后,我們可以說出自己的真實需要。
指責、批評、評論往往暗含著期待。
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求。
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
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人的成長一般會經歷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
第二階段是「面目可憎」,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階段是「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
與此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04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
請求想要得到積極的回應,應越具體越好。
比如:領導對員工說,我需要透明度。
這個表述就比較含糊。
如果這樣說:
我希望你每一封郵件都抄送我。
這個表述就比較清晰。
越清晰的請求,越能得到有效的執行。
與人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說出請求時,我們還要注意語氣,免得被別人誤以為是命令。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也是我們人際交往的指路明燈。
我們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進行演練,借助這四個步驟表達和提升自己,讓自己擁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氛圍和人際關系。
除了萬能說話公式
還有四個溝通好習慣
非暴力溝通是一個神奇的魔法棒,它能把我們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讓我們專注于自己的感受與他人的感受;
既能與他人和諧相處,也會懂得如何愛自己。
除了萬能說話公式,盧森堡博士還給了我們4個溝通的好習慣:
01 帶著「同理心」去傾聽
卡爾·羅杰斯曾這樣描述被傾聽的感受:
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
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繼續前進。
這真神奇啊!
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傾聽的目的是為了體察他人感受和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具備「同理心」。
現任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就是一個將同理心運用到極致的人。
謙遜溫和的薩提亞擁有寬厚的性格,非常能理解那些不同卻有能力的人,通過愛和包容能夠達成一切,這讓他擁有了越來越強的同理心。
而薩提亞也用這種同理心文化刷新了微軟。
2018年,微軟重回全球市值榜首,薩提亞功不可沒。
怎樣做到同理心呢?
無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有時,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了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
02 充分表達感激,而不是贊美
很多人認為,贊揚在企業管理中很奏效。
但試想,一旦意識到經理贊揚的目的只是為了操縱他們,此類贊揚還能發揮作用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而不是贊美,并平和地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感激。
比如,“你真厲害啊”,這樣的稱贊顯得比較敷衍。
你可以這樣對同事表達感激,“看到你做的PPT,畫面精致,邏輯清晰,每個細節都考慮到了,幫助我對項目有了全面的了解,我很高興,謝謝你!”
當別人表達感激時,人們通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
一種是自我膨脹,相信自己比別人優越;
另一種是假謙虛,否定別人的欣賞。
要學會接受別人的感激,不要那么謙虛,因為你沒有那么偉大。
03 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表達憤怒
非暴力溝通不會勸你不要生氣,接受現實,而是主張深入地了解憤怒,充分表達內心的渴望。
憤怒是我們的思維造成的,它會提醒我們,有哪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總認為,是別人讓我們生氣的。
但是,生氣的原因其實在于我們的想法,也就是對他人的評判和指責。
比如,如果你有潔癖,那么舍友的邋遢行為會引起你極大的憤怒,但如果你也一樣不拘小節,自然就注意不到舍友的行為,更別提引起你的憤怒了。
因此,充分表達憤怒的第一步就是,停止歸咎于他人,關注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表達憤怒的五個步驟是:
Step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不做。
Step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讓我們生氣了。
Step3:體會自己的需要。
Step4:傾聽對方的需要。
Step5: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在剛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表達憤怒時,我們可以把節奏放慢些,在說話前先想一想;
有時,我們甚至可以停下來,什么也不說。
04 培養對自己的愛,明確自己的需要
盧森堡博士說,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愛護自己。
培養對自己的愛,第一步就是要明確自己的需要,丟掉“應該”兩個字。
“我應該減肥了”,“我必須戒煙了”,我們一邊認為自己“必須”做什么,又一邊不停找借口不那么做。
這讓我們的行動,很容易成為一種對命令的服從,而不是對自我需要的關注。
如果一個人不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那么個人成長也將受到約束。
當你所有的行動都建立在自我需求上時,你會發現無論出現了憂傷、恐懼、挫折還是其他情緒,它們都能成為你滿足自我需要和追逐夢想的動力,而不會因為失敗而陷入自我憎恨。
最后,我們以當代作家瑪麗安·威廉森的金句來作結:
我們最大的恐懼不是我們不夠完美,我們最大的恐懼是我們無比強大。
我們的光明,而不是我們的黑暗,讓我們心存畏懼。
當我們讓自己的光芒閃耀,無意中我們也允許了他人散發光芒。
一旦我們從自我的恐懼中解放出來,我們的存在,也會讓他人得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