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前的同學聚會,大家還能聚在一起,聊聊生活和理想;畢業后,卻成了很多人避之不及的噩夢。
短短兩三年的光景,當年一起打球一起逛街的同學,怎么就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
這其中的差別就在于,每個人在思維方式上,進化出了巨大的差異。
在校園里一路通吃的「學生思維」,在社會上卻像撞到了一道無形的墻,讓我們處處碰壁吃灰。
這是一堵「心墻」,堵住了我們人生更多的方向和可能性。
如果我們對現狀不太滿意,期待更好的自己,嘗試戒掉下面這幾種「學生思維」吧。
不敢維護自身應得的利益
進入社會,踏足職場以后,我們的第一節課是要學會保護自己。
而我們和企業簽訂的一紙合同,就是一份對我們的保障。
租過房子的朋友應該知道,當時簽訂的租房合同,細節不清不楚;合同到期或者要提前搬出去的時候,各種問題就都出來了:
你這個空調用了半年,你要給我200折舊費;
你走了我要換門鎖,這部分是100塊錢;
你雖然轉租出去了,但是押金我還是得扣掉...
你跟公司的關系,是一種契約關系,而契約關系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和獨立的雙方之間的。我們一定要敢于維護自身利益,保護自己的合法所得。
而更多的情況是,很多人錯誤地估計了自己的價值,和在雇傭關系中的地位。不敢和老板談薪資,拱手讓出自己應得的回報。
有些剛畢業不久的學生,為了抓住機會甚至可以“自降身價”,拱手讓出議價權。
當然收入只是一個方面,大家可以通過四個維度,來判斷一份工作的價值:收入、成長、經驗、資源。
你的成長空間,收獲的經驗,未來可以利用的資源,都是你必須考慮到的。
眼光看的長遠一點,讓你的職業生涯的總收益最大化。不要為短期利益,榨干了長期價值。
凡事準備好了再做
拒絕未知、害怕挑戰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考試,或者說每天都是考試。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分鐘有什么事情需要你去處理。
而很多職場人,依然帶著考試的終點式思維,想把每件事準備好了再去做。
遇到問題,第一時間萌生的想法就是逃避,“我不行”。
這一點普遍存在,因為這是學校教育里相對缺失的部分——在理想狀態下去解決問題,并給你查漏補缺的時間。
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先放放,一會問同學就好了;同學不會,老師應該會講;老師沒講也沒關系,這題跳過不做,考個60分不也是輕輕松松。
在大學里,很多人養成了逃避的習慣。
60分像一條線,給了我們選擇的自由;也讓我們學會了放棄和自我設限。
而上面這些情況,在職場中并不存在,我們只能關關難,關關過。
沒有人有耐心,停下來等你學會某個“通關技能”,客戶也沒有時間,等你準備好了再去做。
工作中考驗的,不是一個人按部就班的能力,而是面對未知狀況,能做到多好。
未知和挑戰,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勇敢地去迎接它。
邊做邊學,或許不是處理它們最好的方式;但它是大多數人唯一可以選擇的路。
總是被動接受
缺乏主動推進意識
我們在工作中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吧:
上級安排了什么任務,就去做什么;沒有活干時,就刷刷手機、無所事事。
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等著老師布置作業,等著老師講解答案...
學生時代的填鴨式思維,被帶進了工作中。
缺乏主動推進的意識,只會讓我們失去對工作的掌控感。
做事只做最淺層,遇事只看到表面;不去主動推進和深挖,也許不會犯錯,但也永遠無法抓住核心。
如果出現了下面的情況,我們要引起警覺了:
總是不知道上級想要知道什么,需要你做什么;匯報工作時沒有重點,臉上只寫著“我沒準備好”……
工作上佛系,是無法活過三集的。
滑坡式思維、小孩子脾氣、剎不住熱情
滑坡思維,常常伴隨著完美主義共同出現。
很多人會因為一個小的錯誤,導致更大的災難性事件。
因為上班遲到了,影響了一天的工作節奏和心情;半個小時的時間缺口,加班三個小時都沒能彌補回來。
甚至因為某件小事上犯了錯誤,上升到懷疑自己的能力。
人生不是考卷,不需要別人的肯定;不要因為一點委屈就玻璃心碎一地,做了一點小事就渴望認同。
職場人的自我修養,就是可以在八小時內,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收起自己的小孩子脾氣,也要收住剎不住的熱情。
有熱情是好事,但它也最會欺騙我們。
用熱情代替規劃,用努力取代目標,會讓我們看不清自身的能力邊界。
好像什么都能學,什么都該做;得到的是忙碌,卻犧牲了位置感和專業度。
沒有閉環思維
創造問題,卻不解決問題
這個問題我很有發言權。
我最開始去實習的時候,去了一家新媒體公司。
我在運營過程中,發現賬號的用戶黏性不夠:內容足夠好,但是數據上始終無法上升。
于是我去找上級反映。
“你說的都沒錯,我也知道我們賬號,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想聽聽你的解決方案,還有如何通過數據來驗證運營狀態的好轉?”
這時我才明白,大部分人都能發現一些問題,但只有少數人才能解決問題。
將頭腦里的理論和干貨,在實踐中落地,才真正地創造了價值。以結果為導向,才能獲得更多地成長。
我要做那少數人。
在工作中,我們要完成一件事的閉環。只提出問題,無法帶來實際的提升。
只有解決問題,問題才具有了價值和可建設性。
過于理想化
拿「應該」做擋箭牌
經常在職場上聽到「學生氣」這個詞。究竟怎么才能摘掉學生的帽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呢?
那就是摒棄理想化思維,一切以目標和結果為導向。
很多人畢業后。覺得社會太殘酷,職場太冰冷。總是覺得“應該怎樣怎樣”,卻不去多問自己一個“為什么“。
忽略客觀事實,用強烈的個人情感來看待周遭的人和世界。
這一點在職場上是致命的。
價值觀上有沖突,個人和企業的目標無法達成一致,這會造成很多的麻煩;如果每天不能開開心心上班,生活也就失去了意義。
成年人的世界,處處充滿了妥協。
身家百億的人,也會為了一個一兩億的項目,跟不喜歡的人達成合作;
上級再喜歡你,也會收斂自己的情感,因為來自周圍的注視是可怕的。
社會上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兩點之間,并非直線最短;不像學生時代做題目,有最短的解題路徑。
只要尊重原則、遵守底線,能達成目標,就是最好的方法。
“小孩才糾結于對錯,成年人只談利弊。”
執著于自身短板
忽略了優勢發展
很多畢業生初入社會,都有一個優良的特質:空杯心態。
這樣的年輕人可塑性很強,社會和企業也會給他們較多的耐心去成長。
但是這個杯子里,不能什么都裝。
在學生時代,學校給我們開設了很多門課,我們努力要在每一門課上,都取得好的成績。
對于自己的劣勢學科,會花更多的精力去攻克。
很多人把這樣的思維,帶進了工作中。
執著于能力上的大而廣,把自己打磨成六邊形戰士,卻樣樣都不拔尖。
低層次上的廣,對公司的價值不大。公司本身就是將一群各有特點、各有所長的人聚集在一起,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和協作分工,達到產出上的最大化。
自己的短板,恰恰是另一個人的長處;自己的長處,卻在公司里又并不突出。
沒有突出優勢和特長的人,存在感只會越來越低。
而在一個領域上不停地深挖,一招鮮吃遍天,你就可以做到獨當一面。
我們應該努力發展自己的專業技能,學會主動放棄。那些不擅長的部分,可以通過合作來解決。
通過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上限和不可替代性,讓自己成為一個專業的人。
同時給初入職場的同學提個醒:
畢業兩三年過去,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對我們的寬容度,會不斷地降低。尤其是對那些待在基礎崗位上一動不動、或是想要轉行的人,尤其如此。
未雨綢繆,我們要時刻充滿危機意識,迎接隨時到來的挑戰。
職場沒有標準答案
只有他人可復制的經驗
學校的考試,我們禁止抄襲;可到了職場上,我們要學會「抄」。
初入職場,我們很多都不懂,很多都不會;有時候上級給你的資源和培訓又十分有限。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學會復制身邊的人,得到驗證的成功經驗。
同樣的一件事,你跟旁邊那個優秀的同事處理方式有什么不同?每天準時下班的同事,究竟是如何做到不加班的?
通過觀察身邊人處理事情的方式,多去問自己幾個“為什么”;不要眼高手低,心高氣傲,要學會跟優秀的人在一起。
不要每次犯了錯誤、把事情搞砸,都只會一臉可憐地重復:“又沒有人教過我。”
向優秀的人學習,是我們快速成長的捷徑。
放大自身價值
忽略團隊協作
最后但最重要的一點,避免單機式自嗨式的工作。
溝通和合作能力,在我看來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項能力,也是眾多職場新人最大的短板。
學生時代所有的學業和考試,都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努力而完成,但職場不可以。
工作的實質,就是一群人通過合理分工和資源分配,共同合作完成一個團隊任務。
有的人名校畢業,覺得自己比同事強了不止半點;完成了一個項目,做了一點成績,就覺得是自己的功勞。
忽略公司和團隊發揮的作用,過于放大自己的價值;不會合作、我行我素,最后自然是自討苦吃。
相信團隊的成功,才能帶來更大的個人的成功。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擁有一個合作無間的團隊,是個人能力最好的放大器。
最后。
也許我們沒有找到心儀的工作、做出突出的成績,但不要懷疑和否定自己。
“平凡與卓越的差距就在于,有人埋怨生活,有人改變生活。”
戒掉這幾種害人的學生思維,在跟社會的碰撞中,我們只會變得更加強大、走得更遠。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