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招聘調研數據顯示,面試官、業務領導的面試標準不清晰、缺乏足夠的面試技巧等問題深深地困擾著廣大的HR伙伴們。
面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其本身是一個讓候選人(尤其是優秀候選人)切身感受雇主品牌和企業文化的最佳機會。
01、面試體驗影響候選人決心
各個行業、各家公司,每天都在面試,但總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他們:究竟怎樣才算是一場好的面試?
實際上,面試無非要達成兩個目標:
一是為公司招到合適的人,達到人與崗匹配、人與團隊匹配、人與組織匹配;
二是還要兼顧候選人的面試體驗,在其他方面均等的情況下,讓候選人愿意選擇自家公司,接受offer。
面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但是企業往往會忽略這一點。在實際的面試過程中,面試官往往以評價的方式對候選人做出各種判斷,為他們貼上各類標簽,但卻忽略了候選人的感受。
其實,面試本身是一個讓候選人(尤其是優秀候選人)切身感受雇主品牌和企業文化的最佳機會,如果只是一味地站在挑選候選人的角度上進行面試,可能不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對于優秀候選人來說,在公司評價自己的同時,自己也在評價公司。
一項調查顯示,面試環節決定候選人對應聘公司第一印象的就是面試官的面貌,這涉及著裝、談吐、提問的問題、專業性等多方面。
舉個例子,筆者也曾參加過其他公司的面試,在40-50分鐘面試結束后。
筆者在心里會產生如下評語:
1.面試官專業水平一般,面試經驗不足,問題缺乏邏輯;
2.面試官作為直線業務領導,當前團隊人員緊缺,業務壓力大,缺乏解決辦法;
3.專業水平弱于前領導。
在面試結束之后,該公司給了offer,雖然職位、薪資等條件符合預期,但筆者還是拒絕了這份offer。
02、應該考察哪些能力和素質
有HR會問:技術崗位的人才,光有專業知識、技能、相關工作經驗就足夠了嗎?
一位互聯網公司的研發負責人曾分享過一個故事:在剛做管理者的時候,由于團隊缺人,任務很多,于是在社招時招聘了一人入職,面試時感覺該員工的專業水平和基礎教育背景都很好,也在大企業工作過,能力也有保障。
但是入職后發現,該員工和其他同事的配合頻頻出現問題:該員工十分自傲,要求很高,于是總是看不上別人,也基本上不會主動與其他人說話。
自此以后,團隊氛圍就變得十分怪異,甚至有一次該員工與產品經理出現了較大的沖突,使得落后的研發任務非但不能有所進展,反而因為配合的原因落后了。
最后,該員工沒能通過試用期就被解雇了。
由此可見,專業技術并不是全部,其他軟性素質的考量也不能被忽略。
在招聘的時候,應該考察哪些能力素質呢?
在實際面試的時候,我們考察的內容無外乎四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否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
第二,是否具有相關的崗位經驗,過往的履職經歷;
第三,就是心理特質,底層的價值觀、動機層面的特點;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具備崗位要求的勝任力。
前兩個信息基本上都可以從簡歷當中得到,而心理特質和勝任力就要通過測評工具或者面試才能考察。
比如要招聘一個銀行的客戶經理,如果候選人是金融相關專業,具備金融知識,同時具有在國有銀行相關崗位的工作經驗,過去業績還不錯,其本人也認同這個工作帶給自己的價值,還具備很好的關系建立能力、溝通能力等,那么,這個候選人就非常適合這個職位。
在面試過程中,除了底層的心理特質無法考察以外,其他三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過面試來考察。
其中比較難判斷的,且對工作影響最大的,在面試中也是重點的就是該崗位的勝任力,這個勝任力就是評價的標準。
要確定清晰的評價標準,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建模,可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模型極難符合多變的要求,那么在這個時候可以借鑒建模的思路來確定評價標準,也就是勝任力。建模的思路如下:
簡單來講,建模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聚焦崗位上的核心工作內容,包括經常出現的核心場景,在這個場景下遇到的核心挑戰,為了解決這個挑戰需要具備的能力素質,這些能力素質就是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也就是崗位標準。
以銷售崗位為例,核心工作內容就是業務拓展,遇到的核心工作挑戰有業績指標,需要的能力要求是追求卓越;經常被客戶拒絕,有時付出很多時間在一個客戶上,但最后還是沒成單,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的能力要求就是堅韌性。
聚焦崗位上的核心工作內容,經常出現的核心場景,最終落到需要具備的能力素質。提煉出5個左右的勝任標準,基本上就能找到面試時考察的標準。具體如下:
03、用結構化行為面試規避“面霸”
專業的結構化行為面試,兼具操作方便和評估效果好的特點,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實施流程、面試官、題目設計、評分標準等方面如果較為隨意,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結構化行為面試呢?
所謂的行為面試就是面試官針對崗位勝任力標準以及知識、經驗、工作經歷等,要求候選人提供一些能反映能力的真實事例并加以描述的面試方式。
行為面試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問題要結合崗位勝任力,另外就是,候選人要以舉例子的方式來講述一個真實事例,通過事例中候選人解決問題采取的措施、展示出的行為來判斷其能力水平。
行為面試有一個前提假設,即過去預測未來。因為人的能力提升需要時間,在一段時間內,候選人在過去某個情景之下遇到一個難題,采取了相應的解決措施,那么在未來遇到類似情景時,也會采取這樣的解決措施。行為面試就是聚焦過去的情景,來判斷其能力水平。
采取行為面試有三個好處:
第一,從過去的真實事例出發,有利于面試官全面生動地評價候選人。
因為在候選人講述事例時,會講述事件的背景、目標、遇到的困難、解決措施、最終結果等,展示的信息較為充分和具體,有利于面試官做出判斷;
行為面試考察的是一個難題能否解決,還要有具體事例支撐、輔助面試官們進行判斷,所以這能有效降低錄用“面霸”的可能性。
第二,在一段時間內(通常是3年內),過去行為的預測性較好。除非是候選人因為重大改變,使其個性產生重大變化,在通常情況下,能力水平是較為穩定的。
第三,由于在行為面試中可以不斷地對事件進行追問,能有效避免候選人說謊。
文|梁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