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怎樣才能像尊敬的京瓷名譽會長稻盛和夫那樣經營企業?怎樣才能成為稻盛和夫那樣的企業家?這是皆木和義早年在盛和塾學習時從各種角度思考的問題。
皆木和義畢業于早稻田大學法學部,是日本著名的企業經營研究家、職業經理人、作家,“盛和塾”的原東京負責人。他研究稻盛和夫思想三十余年,歷任株式會社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市場上市公司總經理、平成新商務研究所所長等,現在仍活躍在企業經營的第一線。
《稻盛經營哲學50條》就是皆木和義根據其經歷,總結出的50條學習心得。
01
制造產品必須追求完美
稻盛先生曾與法國優秀企業斯倫貝謝公司的總裁讓·里夫就“最佳”與“完美”進行過對話。
斯倫貝謝公司提出的是要“做到最佳”,而京瓷公司則是要“追求完美”。
稻盛先生說道:“所謂最佳,就是與其他相比,做到最好的意思。但是產品只要有些細微瑕疵,這從工匠精神來看就無異于失敗。相對而言,即便是殘次的失敗品,也有其中的最佳。但是,所謂完美,它不是與其他產品相比,而是意味著絕對。既然是完美,那就沒有比完美更好的東西。”
這場對話持續到深夜,最終以里夫總裁認同稻盛先生意見而結束。他說:“我贊成稻盛先生的意見。今后我們追求的不是最佳,而也應是完美。”
在產品制造領域,制造者的內心體現在產品上。制造者隨意馬虎,產品也將是個隨意馬虎的殘次品。而如果制造者精益求精、力求完美,那么產品也必將精美。
也就說,“做到最佳”和“追求完美”,這兩種心態下制造出來的產品是迥然不同的。
02
制造出“會劃破手”的產品
稻盛先生將完美的產品用“會劃破手”來形容。
所謂“會劃破手”的產品,就像一張剛剛印刷出來的嶄新鈔票,微澀的觸感、邊角的鋒銳、彈指的清脆、恰到好處的紙張張力絕妙地融合在一起,這就是“會劃破手”。
這句話最初產生于京瓷研究開發半導體集成電路的時候。經過千辛萬苦研究開發出來的產品,稻盛先生一眼就看出這不是他所期待的產品:“性能不錯,但是顏色不夠純凈,這不行!”
研究開發的負責人非常不滿,詰問道:“顏色不純凈與產品的性能沒有關系。社長您也是技術出身,可不能隨便亂說。”
稻盛先生當然知道大家為此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但他沒有讓步。
“這種陶瓷是純白的,人們看到它時,應該不禁產生‘會劃破手’的錯覺。因此,產品也必須做到外形精致才行。這種外形的精致比產品的特性更重要,不是嗎?”
外形實際上也是內容的表面化,它與性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稻盛先生認為產品的一切都重要,一切都應追求完美,要把產品做到精致。
百分之百地追求完美,這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實在是很難。但是具備追求完美的意識,并把它運用到工作當中,做到這一點,你也能成為稻盛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