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沖擊就業市場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在制造業、交通運輸、客戶服務等領域占領勞動力市場。很多企業表示,人工智能降低了企業人力成本,提高了供應鏈物流、客戶服務等的效率。例如,物流公司利用模型分析與機器學習,預測包裝流量、交貨量和交貨狀態等,提高物流效率。在零售、金融、保險、醫療保健等行業,基于人工智能的聊天機器人可幫助客戶快速獲得信息并進行交易。網絡視頻平臺可根據用戶的觀看記錄推薦相關視頻,從而提升用戶體驗,延長用戶在平臺的停留時間。谷歌公司前執行主席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在大會上表示,計算機可以從數據中檢測到一些人類看不到的微妙模式。
但是,在人工智能受到企業歡迎的同時,有人質疑企業的出發點只為削減成本,使利潤最大化,而不考慮人工智能的負面影響。摩根大通研究所主席戴安娜·法萊爾(Diana Farrell)擔心人工智能的興起會導致類似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社會動蕩。她認為,國家的經濟戰略缺乏為工人提供從低工資崗位向高工資崗位發展的明確路徑。“技術是個中性概念,如何對其進行組織管理來應對就業市場的潛在變化,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法萊爾在發言中說。
有研究表明,在未來20年里,人們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大約有一半會消失,同時,也會產生大量新的工作。因此,在很多與會者看來,重新設計教育課程非常必要。此外,與會者還討論了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問題。發展中國家數字技術水平通常較低,如何對它們提供幫助,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重新審視人類的獨特性
未來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工作,對這一問題目前還不能完全給出答案。但是,人工智能迫使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的獨特性,并思考人類需要增強哪些方面的技能。麻省理工學院數字經濟項目主任埃里克·布萊諾夫森(Erik Brynjolfsson)表示,在共情和藝術創造等方面,機器無法同人類相提并論。也有人認為,人類的判斷能力、領導能力、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獨具優勢。如果人們主動成為“終身學習者”,并且拓寬學科領域,在未來可能更具市場價值。未來的挑戰不是“我們是否能夠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而是需要考慮工作的質量以及具備什么樣能力的人可以勝任這些工作。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丹妮拉·魯斯(Daniela Rus)表示,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所有人獲得更好的生活,還有很多潛力尚未開發。在推動技術進步的同時,我們還必須確保人工智能朝著有利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邁進。
就在剛剛過去的9月,麻省理工學院宣布斥資10億美元進一步推動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研究。據稱,這是迄今為止美國學術機構對計算機和人工智能領域最大的一筆投資,該項目的核心部分是成立一個新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