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第一百回中寫到,唐僧帶著徒弟幾個覲見唐太宗李世民,他從孫悟空開始,依次介紹到白龍馬,最后才輪到沙僧:
“三徒弟姓沙,法名悟凈,臣又呼他為沙和尚。
他出身原是流沙河作怪者,也蒙菩薩勸善,秉教沙門。”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在唐僧甚至在很多人心中,沙僧就是一個排名不如一匹馬的卑微存在。
小時候看《西游記》,總覺得沙和尚這個角色簡直多余,有他沒他,完全不影響大局。
人到中年,方才懂得,原來,沙僧才是那個最厲害的人。
他原是天庭的卷簾大將,說白了就是玉皇大帝的貼身侍衛,因失手打碎了琉璃盞,被貶下凡在流沙河當了妖怪。
后經觀音大士指點,助唐僧西天取經,后被封為金身羅漢。
從侍衛到河妖,再到金身羅漢,沙僧的一生可謂功德圓滿,而促成他實現人生逆襲,位列仙班的重要原因就是兩個字:
低調。
馮驥才說:
“低調不是被邊緣被遺忘,更不是無能。
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調和安于低調。”
低調,是一種素養,一種睿智,更是一種高級的情商。
能夠做到低調的人,貌似隱忍,看似平凡,實際卻是真正的強大。
低調,是為而不爭的素養
《道德經》有云: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做人不要追名逐利,不爭一時長短,盡心做好自己的事即可。
沙僧就是如此,他不和強勢的悟空爭功,不和聒噪的八戒爭寵,他對自己的定位就是做好分內的事,不爭不搶。
降妖有大師兄,調節氣氛有二師兄,他就盡職地看好行李。
看似沒有光鮮的作為,沒有卓越的戰功,但沙僧知道,這樣的自我定位是最好的。
曾幾何時,他也是武藝高強的卷簾大將,“南天門里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
被貶凡間,他也是流沙河當地一霸,八戒和他對打了好幾十回合,勝負難分。
真假美猴王那一回,饒是悟空也被六耳獼猴折騰的夠嗆,沙僧卻表現得勇猛果敢,用降妖寶杖擊殺了假沙僧,殺出重圍。
可見,沙僧也是個中高手,實力遠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弱,但他歷來低調,不搶風頭,不說大話,將自己安放在一個默默無聞的角落里。
得益于此,沙僧和所有人相處得都很融洽:
在唐僧看來,這個徒弟聽話守戒,讓他安心。
在悟空看來,這個師弟比八戒穩重靠譜。
在八戒看來,沙師弟可比猴子敦厚溫和多了。
一個人,唯有認清自己的角色,做好分內的事,不爭名奪利,總能贏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提到劉先林院士,很多人不熟悉。
他是我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是測繪儀器國產化的積極倡導者,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幫國家節約上千萬元外匯。
就是這樣一個赫赫有名的民族脊梁,為做好一場報告,在78歲的高齡時,仍搭乘高鐵出行,坐在二等座上認真做筆記。
沒有鋪張排場,沒有前呼后擁,堂堂院士低調得就像一位鄰家老大爺。
低調做人,為而不爭,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自己的力量,是一種事業上的成功。
低調,是把優越感留給他人
《菜根譚》中有句話: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處。
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大的力量。”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就是強者多示弱,弱者多逞強。
《西游記》中有個橋段十分精彩。
唐僧被白毛老鼠精抓走后,孫悟空怒火中燒,舉起金箍棒就要往兩個師弟的頭頂上砸:“我打死你們兩個,再自去救師傅!”
八戒見狀,提溜個包袱就要躲開,只見沙僧不慌不忙,擋在大師兄面前,字字嚴謹:“兄長,你說哪里話?我們真是單絲不成線,孤掌難鳴。”
接著又說:
“自古道,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望兄長且饒打,待天明我們和你同心戮力,尋師去也。”
沙僧這番話,將悟空擺在了帶頭大哥的重要位置,給足了他優越感,悟空這才消氣,師兄弟聯手打怪。
情商高的人,都懂得突出他人的優越感,用自己的低調,襯托別人的高大。
楊瀾曾在很多年前,和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共同主持過一個國際醫學論壇。
外科醫生因為過度緊張,剛開場就把臺詞說錯了,引來觀眾陣陣哄笑聲,這讓他更加緊張,臉漲得通紅。
楊瀾見狀,微笑著對觀眾說:
“你們知道嗎?今天能夠和這么成功的醫生同臺主持節目,對我來說是一件特別榮幸的事情。
要知道,今天交給他一支麥克風,他就能上臺主持;但如果給我一把手術刀,我打死也不敢上手術臺啊!”
話音剛落,臺下立刻傳來熱烈的掌聲,外科醫生也被及時解了圍。
將自己放在低位,把優越感讓給對方,不僅無損自己的形象,反而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情商高的人,都懂得把優越感留給他人,懂得成就他人,亦是成就自己。
低調,是人情練達的光輝
《西游記》中,當孫悟空得知紅孩兒是牛魔王的兒子后,大喜過望,要去認侄子。
沙僧勸他道:“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還杯酒,又沒有個節禮相邀,他哪里與你認什么親?”
悟空不信,硬要前往,被紅孩兒用三昧真火燒傷后才后悔不已。
打不過紅孩兒,救不出唐僧,氣上頭的孫悟空對兩師弟說:“兄弟們,我等自此就該散了!”
八戒立刻附和要散伙,唯有沙僧發自肺腑地說:
“師兄,你都說的是哪里話。
我等因為前生有罪,感蒙觀世音菩薩勸化,與我們摩頂受戒,改換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護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經,將功折罪。
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說出這等各尋頭路的話來,可不違了菩薩的善果,壞了自己的德行,惹人恥笑,說我們有始無終也!”
這話從那個只會說“師父被妖怪抓走了”的沙僧口中出來,令人刮目相看。
他看似木訥,實則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對事物有著一針見血的認知和準確的拿捏。
擁有美國之父稱號的富蘭克林,談到自己的成功之道時,說了一件事。
年輕時,一位老前輩邀請他去見面。
老者住在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富蘭克林到達時,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就要進門,結果“砰”的一聲,額頭重重地撞在門框上,當時就腫了起來,疼得他直咧嘴。
老者看到他這副模樣,微笑著對他說:
“很疼吧?你知道嗎?這是你今天到訪的最大收獲。
一個人要想洞察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這件事讓富蘭克林從此學會了放低身段,保持低調。
為人處世不張揚,不僅可以保護自己少碰壁,還能在人際交往中運籌帷幄。
低調,是最高級的情商
《情商》一書中說:
“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深以為然。
那些交往起來很舒適的人,幾乎都有這樣的特點:沒有鋒芒畢露的棱角,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為而不爭,低調做人。
他們洞明世事,人情練達,懂得放低姿態,把優越感留給對方。
在他們身上,我們能感到人性的溫暖和善良的光芒。
《菜根譚》有云:
“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眾成王。”
世間萬物皆起于低,成之于低,高是低的演繹,低是高的緣起。
一個人不管有多優秀,都要學會審時度勢,低調做人。
低調,是一種素養,一種謀略,一種善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真正的聰明人,從來不張揚,因為他們都懂得:
低調,才是最高級別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