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問,那些35歲的老同事都去哪兒了?
中年人問:我35歲了,要去哪兒?
很多人說,迷茫是人生常態。
但其實我更覺得,在迷茫這件事上,
有個殘酷的結論,
沒本事的人,才糾結。
昨天,在朋友圈刷到一個扎心的問題: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那些35歲的同事都去哪兒了?
我能看見的答案,普遍悲觀:那些當不了老板的人,都成了被拋棄的老白兔。
過去做律師的時候,對35歲這個門檻并不敏感,總覺得這行經驗為王,總是越來越值錢。
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發現,同樣是金字塔,年輕的時候,你有無限可能,可過了30歲,如何給自己找賽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成了最難回答的問題。
后來,進了互聯網行業,35歲的“中年危機”就更明顯了。
“我不能想象自己40歲還在敲代碼。”
“我除了敲代碼,什么都不會。”
“我不怕苦不怕累,可一把年紀,老板也怕我扛不住。”
“35歲現象”,無處不在
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認,“35歲現象”都客觀地存在于職場之中。
35歲,各大用人單位都把“不待見”三個字直接寫進招聘里,超齡的不要。
有位阿里程序員在脈脈曬出自己被辭退的經歷:
歡天喜地過完年后,迎來的不是開門紅包,而是公司的辭退建議。而被辭退的理由很簡單:年紀太大。
他35歲。
剛畢業的時候愁,大家最愁自己沒有工作經驗,可是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是:10年的開發經驗,在35歲的生理年齡面前,一文不值。
轉不到領導崗,IT圈職業生涯便提前結束。
也許在海外,“白發蒼蒼”的程序員還能受人尊重。但在國內,一把年紀還在敲代碼只會被人看不起。
“年輕人半天就搞定的需求,那個老家伙做了兩天。”
從技術到體力都拼不過新生代。
自古英雄出少年,華為招應屆生,出手就是200萬,只要你有才華。
而等你過了34歲,與你有關的新聞,便只剩下清退傳聞,這叫作吐故納新。
因為在高管的眼里,35歲仍在低職級徘徊的人,在市場中失去了競爭力,哪怕你愿意降價,買主也看不上。
于是,有人認為吃青春飯的工作都不靠譜,就業眼光要放長遠,從事“越老越值錢”的行業。醫生,教師,公務員都是好選擇。
聽著很有道理,可他們也不輕松。能不能升到主任,評上副教授,35歲都是關鍵點。
體制內也有自己的職業層級,直接決定收入。否則,十幾年過去了,拿著只漲了500塊的工資,一樣笑不出來。
“35歲非副處,卒。”不是危言聳聽。
以前人們覺得只要能進個世界500強,這輩子就穩了。
但就像余華所形容的:一個中國人四十年經歷的變化,比一個歐洲人四百年都要多。
技術飛速發展、行業不斷更迭,“鐵飯碗”成了偽概念。
你年齡大,就必須是“即戰型人才”,最短的時間內適應最新的模式,帶著團隊出成果。
否則,人到中年的一事無成,不被原諒,甚至也不值得同情。
向后一步,路也并不輕松
月初刷到一則新聞,德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德意志銀行宣布大規模重組計劃:將退出全球股票業務,縮減投行業務,全球裁員約1.8萬人。
前段時間,各大廠都在鬧裁員風波,錢可以給足,人必須清退。
被大廠刷下來的人,開始了新一輪的求職。
他們年齡在35歲左右,有很好看的履歷,只是,面試一輪游的大有人在。
當初,進了大公司以為可以安心養老,慢慢疏忽了技術的更新和成長,直到被拋棄之后,才大夢初醒,已經成了被人嫌棄的老白兔。
最后,出路也許只有降維求職,去小公司干個中層。
誰都想留在大廠,繼續輝煌,但現實面前,只有妥協,因為還有家要養。
以前我朋友說,不要勸25歲的年輕人“逃離北上廣”。
“10年后他們會自己走。”
在獵聘APP上,有五萬人參加了話題討論——35歲沒房沒戶口,該留在大城市奮斗,還是回老家生活?
十多年都做不出成績,最難過的不是被別人看不起,而是自己打起了退堂鼓。
雞湯會安慰你,“人生最壞的結局不過是大器晚成。”
有意思的是,有人給出了“35歲危機”統計學上的解釋。
人類大部分的重大科學發現都是發現者在35歲之前做出的,如果一個學者在35歲之前沒什么重大成就,那么在35歲之后再有什么發現。
尤其是你沒有自己的團隊,單打獨斗的路會越來越艱難。
于是,有人選擇了逃離競爭壓力,就算沒有被淘汰,未來也基本定性,不如早點回老家,過安逸生活。
你覺得他們慫了,其實退一步,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決心。
小城市物價合理,房價低,沒有消費壓力。但小城有收入和熟人社交的壓力。
有人說,大城市更類似一個大型網絡聯機游戲,彼此都不熟,各憑本事,公平競爭。
小城則類似一桌熟人的麻將局——互相賺點錢,也要樂呵樂呵。
你拿著以前一半的工資,以一半的效率工作著。
時間長了,習慣了悠閑舒適,心里卻明白,那座大城市,再也回不去了。
人從執行者變成決策者,機會就只有一次,年輕的時候不能完成累積,鯉魚躍龍門,之后便很難再逆流而上。
我不再年輕,但當下即是未來
昆侖萬維的董事長周亞輝說過:“人的一生會有很多機會,機會總是均等的,不均等的是學習能力,要在時間上積累。”
積累到35歲,人開始兩極分化,有真本事,才能平步青云。
如果你發現身邊找不到35歲的同事,那往上看,他成了你的領導,老板。
這兩年,全民創業大潮無疑給了35歲以上的人,開辟出一條新的上升通道。
我們身邊不缺鼓舞人心的故事,三年前敢于裸辭的同事,如今也小有成就,擺脫了死工資的拖累。
有點羨慕,但也清楚他吃了多少苦,成功源于不斷地積累。
說到底,人生是一場逆水行舟的修行。
每個年齡段都有各自的不容易,無論是誰,職位高低。
要么乘風破浪,厚積薄發,要么一落千丈,慘遭淘汰。
馬云才是阿里最拼的銷售,一不小心就飛出1000個小時,直逼飛行員一年的工作上限,去各國拉單;
馬化騰也熬夜,程序員凌晨兩點給他發的PPT,20分鐘后就等來了修改意見;
任正非也要給公司做公關,今年就是華為最大的危機,平時低調,遇到事兒,任總親自沖到第一線。
沒有誰可以不努力,你所放縱和浪費的每一天,都是在給自己制造危機,只是等它集中爆發出來的時候,你才意識到,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所以,如果你還有時間,警醒一點,至少找出一種方式讓自己活得好,別每天花花錢,樂呵呵,沉迷垃圾快樂。
一邊殺著時間,一邊標榜自己心態好,危機一來,又比誰崩的都快。
如果你已經過了35歲,后悔萬分,也別慌亂,有問題就盡快改正。
悔恨別都用來折磨自己,不如把它化作決心和執行力,去面對那些你覺得很難,但又必須去做的事,別再無限期地拖延。
因為,就算你不再年輕,當下就是未來,只要肯開始,就有變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