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朋友跟我交流關于反思的問題:
他說,每次做完一個項目,帶團隊進行復盤反思的時候,比起那些直接暴露出的不足和錯誤,他更喜歡追問的是:
這個為什么做對了?這部分的成功是意料之中還是超出預期?會不會有什么成功的原因,被我們忽略了?
他認為,最值得反思的不是錯誤,而是成功。
因為,那些最有價值的經驗,和最具威脅的風險,往往都隱匿在成功里。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也想圍繞“反思成功”這個話題,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人在取得成就時,往往忽視背后的“偶然性”
創(chuàng)業(yè)的時間越長,經歷的事情越多,我就越發(fā)對“成功”這兩個字,心懷敬畏。
很多人都知道,要想在事業(yè)上有所建樹,除了個人努力以外,你還需要一點點運氣;
但,很少人能體會到,那一點點運氣的份量。
拿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最開始寫作的時候,純粹只是把它當做個人學習和工作之余的一種調劑、一種愛好;完全沒有想過自己日后能因為文章的傳播,結識到新的客戶,收獲更多的單子,還開啟了全新的自媒體創(chuàng)業(yè)生涯。
除了我個人在寫作上的堅持以外,碰巧撞上大陸中產階級赴港投資保險,和新媒體行業(yè)崛起的兩大風口,才是我能短短幾年實現職場超車的關鍵。
所以,每當有讀者在后臺留言,請我分享一條彎道超車的秘訣時,除了說保持努力、等待時機之外,我沒法再給出更具體的建議。
因為從來就沒有“理所應當會成功”的必然法則;
任何一個低估乃至忽視偶然性因素的人,都隨時面臨被啪啪打臉的可能。
早前,香港有電視臺制作了一個名為《窮富翁大作戰(zhàn)》的真人秀。
節(jié)目組邀請了幾位來自香港上層社會的人士,有跨國集團主席的孩子、哈佛畢業(yè)的上市公司總裁和來自外資銀行高層的闊太;
他們不否認自己身處階層的幸運,但更強調自己本身是夠智慧、夠努力的,覺得自己遇到再艱難的情境,都能扭轉局勢,靠自己的力量走向成功。
于是幾個人開始轉換身份,分別去從事了餐廳外賣員、流動攤販主和清潔工等工作,結果情況在第一天就出現了大反轉:
“外賣員”努力跑了一上午的單,然而幾個小時后就被解雇了;
“流動攤販主”一邊推車叫賣,一邊還要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驅趕保持警惕,感覺自己“像在做賊一樣”;
“清潔工”累了一天,結果連坐通宵巴士的13塊錢都付不起,當晚就退出了節(jié)目錄制。
他們一直引以為傲,且深信不疑的成功真理,在這樣的現實面前,蒼白無力。
所以,正視成功背后的偶然性,才是理性看待成功的第一步。
成功會掩蓋錯誤,還可能引發(fā)更多錯誤
強調成功背后的偶然性,不是為了告訴你個人的努力沒有意義;
而是為了說明,正是因為大大小小的成功都有偶然性,我們才更要對其保持警惕。
很多公司在進行項目復盤的時候,總是沉迷于讓員工反思自己有哪里出錯,或者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這當然沒錯,但這遠遠不夠。
因為客觀地說,如果有人在工作進程中的某個環(huán)節(jié)出了錯,其結果和影響,都會直接而顯眼地暴露在所有人面前;
但凡是個有基本職業(yè)素養(yǎng)的人,都會自覺總結教訓,不然老在相同的坑上栽倒,也不用做什么升職加薪的美夢了。
反而,要對那些“做得還行”或者“做得很好”的部分,多留心,多琢磨;
因為一個成功的結果本身會掩蓋很多錯誤,還可能引發(fā)更多錯誤。
著名的硅谷投資人吳軍老師分享過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批企業(yè)家,他們早前因為撞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公司迅速做大做強,先后奪得了央視廣告的標王地位。
而后,有人覺得每年都花十幾億找廣告公司太虧,所以開始在自己公司里開設廣告部門。
唯有一位企業(yè)家不為所動,因為他認為:
如果跨領域的事業(yè)那么容易就能做成,那么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廣告公司,應該是可口可樂廣告公司,壓根不會有4A廣告公司什么事;
太被“我們很成功”的意識主導,不僅會讓企業(yè)疏于對自身問題的聚焦和挖掘,也會引發(fā)其它問題,從而衍生更多錯誤。
果不其然,那些曾經奪得央視標王,然后成立自己廣告部門的企業(yè),如今絕大部分都消失了,只剩下個別在苦苦掙扎。
類似的例子,在商界屢見不鮮;這就是輕視成功的代價。
不是要跳出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對成功進行反思的意義,除了發(fā)現那些隱性的問題之外,還能幫助你更快找到自己擅長的方向,從而打造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我是一貫反對在職場談“短板效應”(也稱“木桶效應”)的。
因為職場競爭的本質,是“你能做什么”和“你能做好什么”;而不是“你不能做什么”。
有一技之長,并且能保持精進,你才擁有了讓自己無可替代的理由;
一味緊盯自己的能力短板,想著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查缺補漏”的人,最終只能成為一個“每個方面都很普通”的庸人;
這不是上進,而是無意義地自虐。
因為舒適圈應該是用來擴大的,而不是用來跳脫的。
李嘉誠就曾袒露過,他從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天起,就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喜歡賭博和冒險的人;
年輕時在塑料花工廠打工的經歷,讓他對塑料花行業(yè)的每一個流程都爛熟于心,所以他以塑料花工廠起家是成竹在胸的;
包括后來涉獵的房地產投資,也是在自己取得事業(yè)穩(wěn)定,對香港樓市進行了多年觀察和分析后,才做出的很有把握的決定。
所以,每一個有職業(yè)抱負的人,都應該先找到自己擅長的方向,不斷打磨,精進;再以此為支點,擴充自己的能力矩陣,從而實現個人能力和資本都快速增長的目標。
利用好自己的成功和專長,它們才是你人生路上,最有價值的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