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問: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我省綜合考慮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企業承受能力與職工收入合理增長的關系,作出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發布企業工資指導線的決策,主要考慮是什么?
答:當前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盡管面臨經濟較大下行壓力,但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2015年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為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引導企業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翻一番,是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目標要求。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在“十三五”期間,持續穩定安排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今年我省將有多項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政策陸續出臺,包括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提高居民基礎養老金、調整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待遇、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等。最低工資制度、工資指導線制度也是政府不可或缺的宏觀調控手段,新形勢下,適當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引導企業合理提高職工工資,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補”不沖突、不矛盾。當然,也充分考慮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實際,經過專題調研,多方征求意見建議,我省適當放緩了調整頻率、合理控制了調整幅度。
記者問: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的依據是什么?
答:《最低工資規定》(勞動保障部令第21號)及有關政策規定,確定和調整月最低工資標準,應參考當地就業者及其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職工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費、職工平均工資、經濟發展水平、就業狀況等6項因素。確定和調整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應在頒布的月最低工資標準的基礎上,考慮單位應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和基本醫療保險費因素,同時還應適當考慮非全日制勞動者在工作穩定性、勞動條件和勞動強度、福利等方面與全日制就業人員之間的差異。
記者問: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勞動者能得到哪些實惠?
答:調整最低工資標準,部分企業職工工資會提高,主要是部分制造業、零售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初入職員工、低技能員工和輔助崗位員工,其他收入較低的勞動者工資也會相應提高。隨著工資的增長,加班費標準也應當相應提高。另外,與最低工資標準相關的待遇,如病假待遇、基本生活費等也會相應提高。
記者問:企業應該怎樣執行最低工資標準?
答:最低工資標準不是工資發放標準,提供正常勞動的職工,企業支付的工資不得低于最低工資標準。企業因生產經營困難、經濟效益下降,確無正常工資支付能力,需要降低工資標準或者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的,應當事先征求企業工會或者職工代表的意見,向全體職工說明理由。需要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的,應當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備案。企業生產經營恢復正常后,應當及時提高工資標準。
記者問:企業應該怎樣落實工資指導線?
答:企業應當貫徹按勞分配、同工同酬原則,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在政府發布工資指導線30日內,企業應當與職工進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定職工工資調整方案,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備案。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應當根據工資指導線,分析企業經濟效益、職工工資水平、勞動生產率和人工成本等指標,兼顧企業的承受能力、發展目標等因素,合理確定工資增長幅度和工資水平。
記者問: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發布企業工資指導線會帶來哪些影響?
答: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將有效保障低收入勞動者及其贍養人口的基本生活。同時據了解,企業新入職初級工工資大都在1800元以上。總體看,適當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不會對企業人工成本和就業形勢產生大的影響。工資指導線制度的重點在于引導企業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工資增長有利于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于促進消費、拉動內需、提高企業效益具有積極作用。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發布企業工資指導線,與我省正在推進的維護機關事業單位未納入正式職工管理人員勞動保障權益、深化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等相配套,體現了“提低、擴中、調高”宏觀調控思路,有利于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