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懶惰是以勤奮的方式出現的
比如一天到晚在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上加班,搞來搞去最后結果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改變。再比如每天都在外面做無效社交,美名其曰跑客戶,但就是發個名片和不同的人寒暄而已。看似跑了很多人,收回來的有效銷售線索等于零。我常常說,10分鐘的深度思考往往能夠節約你一整天的浪費消耗。動手做事情之前想想成功的關鍵有哪幾個因素,然后把力氣花在這些地方去下功夫,而不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就拿剛才說的這個例子來講,跑客戶拿訂單的關鍵是什么呢?是做課前功課。你的客戶是什么樣的人,他的痛點在哪里,他有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選擇,你的產品在哪些方面有可能打動他,如果拒絕你了你有沒有回旋的余地,這個客戶是打算長期發展還是短線開發......這些都是在溝通前就要在腦袋里想清楚的問題。有時候拿下一個重要的客戶,他背后會帶給你更多的生意機會。例如賣保險,你搞定一個關鍵部門的老板,有可能你就搞定了他一整個部門的訂單。所以你該把重要精力放在這一個關鍵人物身上,而不是其他的員工。我們常說做事情用巧勁,勤奮也要用對地方,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兩個字,思考。就像《三體》里章北海父親對章北海說的那句話,要多想。想了以后呢?我只能告訴你在那以前要多想。如果一個人心里對事情只知道個大概七分熟,卻偏偏表現地好像十分了解一樣,這樣的人總有一天會露出馬腳。不知道就多聽別人講,做一個吸收的海綿,而不是空蕩蕩的擴音器。如果肚子里沒貨,那就趕緊往肚子里補貨。如何做?3個步驟,第一步叫“聽”。不管別人講的是不是對的,是不是前后矛盾的,是不是偏激的,總之先聽,全盤接受過來不要做任何武斷的評價,是好是壞先不要管。第二步叫“篩”,你要有一個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判斷框架,第一步接受的信息都要填進你的這個框架里。然后符合框架的東西就放進去,不符合框架的東西就扔出去。你的目的是通過篩選讓這個框架不斷完善和升級。記住這些信息都是幫你補全你自己的框架的,而不是顛覆你的框架。最后一步叫“碰”,拿著你完善好的框架再去和別人碰撞,去討論甚至辯論。這個時候理是越辯越明的,彼此碰撞的越多辯的越多,你才會有更多的新知識新視野新感悟出來。跳過了這三個步驟一上來就和對方爭辯的,尤其是你明明對這個話題不甚了解就急于發表觀點的,都叫半瓶子水瞎晃蕩。普通人溝通的時候,想的是“這個信息我該怎么說”,高手做溝通的時候,腦子里想的是“我這么說對方聽不聽得懂”,這就是區別。“我該怎么說”,這是以自我為中心,想方設法讓自己說得舒服,不費力,至于對方聽不聽得懂,沒空去考慮。可高手在做溝通的時候,前面這個步驟早就不是問題。他們會進入到下一步,即想方設法把溝通信息進行規整,簡化,甚至包裝,以求用最少的時間讓對方最快地理解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比如很多公司在做自家產品演講的時候,喜歡發明各種高大上的名詞或者模型來彰顯自己的專業性。但這種做法其實非常以自我為中心,對于一個不了解你公司的人來說,這些名詞和術語其實是在增加溝通障礙。表面上你有一套自己的獨特體系,但回歸到溝通的本質上,這其實是在徒增溝通的時間成本。但高手不是這樣,我見過一家云計算公司的創始人介紹自家產品,他就說了一句話:你不需要每天攜帶一臺笨重的電腦,只要身邊有一個能上網的設備,加上你聰明的大腦,所有工作隨時隨地都可以完成。他把一個復雜的技術原理,包裝成一個普通人可以馬上感知到的利益點來進行溝通。至于這其中的運行過程,普通消費者其實并不關心。這就是站在對方角度做溝通,你的溝通對象他受教育的水平,他關心的痛點,他能理解的語言體系,都是你在做溝通之前就要弄清楚的。記住溝通的本質,快速省事地把你要傳遞的信息100%傳遞到位,而不是自說自話。有的優勢是長期優勢,比如學識,經驗,技術,視野,人脈資源等等。而有的優勢是短期優勢,比如你的精力,體力,你的外在等等。就像年輕漂亮其實是短期優勢,它的保質期其實只有幾年,非常短。可一般人對待這個優勢是怎么做的呢?揮霍。我年輕,就可以隨便玩兒,隨便放縱自己,肆無忌憚地去追求刺激,這樣爽是爽了,但一旦過了28歲到了30歲就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一地雞毛。既沒有好好工作,也沒有什么積累。然而沒有人永遠年輕,但一定有新的人年輕著,慢慢的你就被淘汰了。再比如體力,年輕的時候體力好得很,連續通宵幾天都不累,第二天上班照樣精神百倍。但是過幾年你就會發現,年輕時消耗的健康最后都會一字一句扎扎實實體現在你的體檢報告里。到時候再去拼體力拼熬夜加班,怎么拼得過剛畢業的人。他們懂得把短期優勢慢慢轉變為長期優勢,在短期優勢即將貶到一文不值的時候,全部轉化到長期優勢的賽道上去,這樣才能保證自己可以長久的精進。比如把體力轉變成自己的經驗和視野,變成自己的系統方法論,變成管理團隊的手法,而不是一輩子動手去做執行的工作。再比如把外形的年輕漂亮變成可以搭建人脈資源的幫手,變成職場上的敲門磚,從而在自己不再漂亮的時候,還能有其他價值提供給別人。所以”轉化“這個詞非常重要,如何把自己的短期優勢轉化成長期優勢,是需要我們一輩子研究的課題。